还是说一句“睡觉前吃巧克力牙齿会疼的”,并告诉他牙疼比打针可疼多了,疼得咬不动东西,所有的好吃的都吃不成了?这更能让宝宝明白妈妈的意图,批评也要换换新包装。
批评就是试图改变对方的想法、态度和行为。如果孩子对父母的话一耳听一耳冒,批评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其实,即便是成人,每天反复听“快点,别磨磨蹭蹭的!”“去把玩具捡起来!”一类单调、重复的话,耳朵也会磨起茧子,孩子就更容易对此产生“心理惰性”。他们需要新鲜的语言给自己提神,推陈出新往往能提升孩子做事的兴奋点,假如你换一种说法:“如果我们再耽误一会儿,恐怕就看不上海豚表演了”或“已经晚上九点了,该让毛毛熊回家睡觉了”,孩子或许会更容易接受你的批评。
3.无声有时胜有声
沉默是金。一些很明显的错误或顽固性错误,孩子自己也会意识到。如此习惯成自然地一错再错,被父母“敲打”的心理准备早就“百炼成钢”。此时如果父母仍旧依照惯性老生常谈地指责一番,实际上是如了孩子的愿,他可能会如释重负,眨眼之间就把批评忘得一干二净;相反,父母的冷处理倒让孩子忐忑不安,觉得很不自在,并揣摩父母的心理。适度、适时的沉默可造就紧张的气氛,也给孩子留出了自省的时间,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