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再次引起了代表们的关注和讨论。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提出,应当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将体育内容纳入高考,从而提高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业内专家今天(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体育成为考试内容,固然有助于提高体育在学校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但也要避免让体育成为学生新的应试负担。
目前,体育作为中考科目已经在大多数省份实现,因为中考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初三学生必须在考试前几个月里,每天参加长跑等体育锻炼。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体卫艺研究中心主任吴健看来,“全国多个省市在施行体育中考政策后,学校、学生和家长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都有较大提升,体育考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但考试并不是解决学生体育运动不足、体质健康水平下滑问题的根本办法。据黑龙江媒体报道,不久前,哈尔滨市准备将冰雪运动纳入当地中考内容,以增加冰雪运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度。在高考中增加体育内容的呼声近两年不绝于耳,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一建议的专家。据此种种,似乎除了考试之外,已经没有更好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了。
“重要考试中增设体育内容,必须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吴健表示,“首先是考试的形式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现在,中考有体育科目的省份,基本上还是采取以体育考试分数定成绩的模式,但学生因为先天条件的差别,很难以跑得多快、跳得多远作为评判学生是否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标准。要将体育考试与体育竞赛的评价方式区分开来,我们建议,只要一个学生在适当努力参加体育锻炼,身体达到健康标准的情况下,就应当能够在体育考试中得到满分或较高的分数。否则,体育考试会给学生造成对分数的过高追求,最终成为学生新的应试负担。”
对体育考试分数的分分必争,又容易造成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的急功近利,“如果学生为了考试分数,造成身体受伤甚至发生意外,这岂不与教育部门设立体育考试的初衷背道而驰?”吴健表示,体育考试的最好方式,其实就是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水平作为考试成绩的依据,而不是像体育竞赛式的用多快、多远等运动成绩来衡量学生体育运动水平。但现在,还没有哪个省份是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作为体育考试的手段,这个工作还需要逐步推进。
青少年体育运动不足、体质健康下滑的问题这几年已经逐渐引起了全社会关注。不久前,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地方两会期间,宁波市设立了市民热线,由各个主管部门解答市民咨询。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陈文辉在解答市民提出的教育问题时,发现有关学生体质健康的问题相比前几年增加不少,“在教育方面,市民最关心的依然是升学问题,但很多家长也开始关注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家长对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意识是在提升。”陈文辉向记者表示,“不过,家长这种希望孩子增强体质的意识仍然是与升学挂钩的,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在面对较大的升学压力的情况下,仍有时间去锻炼身体。所以,学生有没有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实际上存在一个很现实的前提,那就是能不能‘减负’——如果学生的升学压力小了,也许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自然就有了,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自然也就提高了。”
陈文辉表示,“对于家长提出的给学生‘减负’,进而才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锻炼的心愿,我只能这样解答:大的发展趋势是这样的。但从我们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来说,我们并没有能力去改变一个国家升学压力的问题。此外,升学压力又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相联系,比如就业问题,一个孩子的就业前景肯定与他有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密切相关。”
但无论怎样,中国社会在对学校体育的重要性认识上已经有了明显转变,体育考试虽然不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根本之道,至少能让广大学生在目前繁重的学习压力下,为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参与体育运动找到理由。(记者 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