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日前刊文称:提出探索高考的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减轻考生压力。高考英语考试或将成为最先实行一年多考的科目,目前已经有部分省市开始了相关的探索(1月6日《京华时报》)。
毋庸讳言,高考教育制度的改格,又成了公众聚目的焦点。毕竟高考对于每一位家长来说都是一件关呼“家庭命运”的大事,尤其近些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偳家”思想灌入公众的心中,对每年的高考制度有什么风吹草动都尤为关注。
客观的讲,教育部提出高考的部分科目实行一年多次考试制度,出于对中国教育理念的改格应该是有利的。一年多次考试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参考考试的时间,有利于考生对自身“应考”能力的调节,同时可以让考生减轻对学习压力,部分科目提前考完可以让考生提前放松“心情”,再进行针对性的准备下一次考试,弥补上次考试的不足之处。乍看起来都很合乎逻辑,也很有道理,能促进教育的发展,但仔细看看,也许事实并不是那么回事:
一者,在考生参加完第一次考试后,若成绩非常之差,会不会让考生产生“恐考症”,从而更加惧怕或者放弃后面的考试科目?这不仅让高考成了达不到选拔高校人才的目的,还摧残了考生的前程,更增加考生对以后生活的压力。
二者,高考实行多次考试,考生能否适应全新的考试“生物钟”?多年再中国的高考都是“一把考”,这样贸然提出多次考试,会增加考生对考试的包袱压力。同时,考生一段时间考一次,会不会产生考生为应付考试而考试,考完试后,学过的知识成了“过眼云烟”?这就让中国的教育本质变味,偏离了其正确的轨道。
三者,一次高考的投入不仅仅是监考人员那么“便宜”,从家长到孩子,从公众到社会为其付出的不管是精神还是经济的代价都是无法估算,尤其在中国教育资源本来就不是特别富裕的前提下,公然提出高考进行多次考试,不会浪费教育资源?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策。高考教育之所以要改格,是为了更好的提高高校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全方位来选拔各类人才。高考教育制度的改格,每年都会千变万化,其本衷是出于对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可如果其改格制度成了伤害学生的道具,出现“瓶子换了、酒还是陈酒”的悲剧,就让其教育变得越发尴尬。一年多考的政策如果没有扎实的财力支撑、没有健全的社保制度兜底,恐怕也是“纸上谈兵”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