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一场轰轰烈烈的殡葬行业大学生招聘会曾吸引了数千人应聘,最终有108名大学生进入了殡葬行业。三年过去了,这“108将”适应了这个特殊的行业了吗?昨天,记者回访了几位大学生殡葬员工。
当年那些大学生
许多至今仍留守
入行伊始,“108将”中的大部分被安排到了一线实习,化妆间、洽谈室、礼厅组、火化间……几乎所有最艰苦的岗位他们都锻炼过。三年过去了,记者从市殡葬行业协会获悉,目前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下属各单位还有60名大学生坚守在自己的岗位。经过三年磨砺,这些大学生大部分已经成为殡葬中心的业务骨干。
此外,龙华、宝兴、益善殡仪馆共有2009年招聘大学生25名,其中有2名成为新一代年轻化妆师;有1名成为火化岗位新兵;还有10名礼厅服务员、12名业务洽谈员、企划员、高级文秘,另有3名成为管理人员。在去年全市第一批十二名专职司仪中就有9名是来自这群大学生。在他们之中,还有16名大学生找到真爱,已经或即将成为殡葬伉俪。
尽管3年来,当年的“108将”中,有20多名大学生选择了离开这个行业,但是,市殡葬协会负责人王宏阶表示,由于三年前集中招聘大学生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抬高了殡葬的入行门槛,三年内,仅市殡葬服务中心又陆续招聘大学生50余名,其中包括博士生一名、本科生15名,这对上海殡葬业员工队伍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提升服务,提升形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生伉俪携手入行
入职之初天天住墓园
有人说,学习哲学就是研究死亡。在2009年的上海殡葬行业大学生招聘会上,刘平被淀山湖归园录用,金伟则进入上海滨海古园,这对上师大哲学系的研究生情侣就业后,很快成了一对名副其实的“殡葬伉俪”。
30岁的刘平现任淀山湖归园办公室副主任,不过,刚到归园时,他不过是一名普通员工,一切从头开始。在最初入职的几个月内,他一直住在墓区,虚心求教,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岗位。刘平告诉记者,一开始,大学生到墓园并没有享受到特殊待遇,墓园方面也没有为留住大学生而格外开出高薪,一切都从基层做起。“至于对死亡的理解,我们两个都是学哲学的,把生老病死看成是正常事。”
很快,刘平参与设计的“浦江缘”主题文化墓区,逐渐成为华侨落叶归根的最好归宿,他还积极建议策划建设上海第一座华侨人生文化博物馆。
刘平的妻子金伟上班的第一天,就发现墓园和她想象中阴森恐怖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入职第一天,天很蓝,同事们格外热情。3年下来,她成了滨海古园里的“开心果”和“多面手”。她还积极筹划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打造“公益古园”。
三年中,这对殡葬夫妻用哲学的理性思维克服了对死亡和殡葬的忌讳,并用自己的知识和行动努力改变着人们对于死亡和殡葬的认知。“进入殡葬行业并不是就业低谷时期的权宜之计,三年来,我们越发觉得殡葬是值得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毕竟死亡是每个人无法抗拒的。我们的理想就是通过丰富殡葬的人本内涵,逐步改变人们对殡葬的认知。”这对殡葬伉俪告诉记者。
昔日排球女将
今日殡仪女郎
作为国家二级运动员,昔日的排球女将郑雯静曾与排球相伴了十五年。大学毕业后,她做出了一个让家人和朋友都很惊讶的决定:去龙华殡仪馆做一名殡仪服务员。
“当时,我也找过其他工作,但没一个让我感到动心的,正好当时在举行殡葬大学生招聘会,可能是当过运动员的原因吧,我既好奇又胆大地投了简历。”在郑雯静的印象中,她以前曾参加过很多亲人的告别会,一幕幕道别的画面让人动容。
2009年进入龙华殡仪馆后,郑雯静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礼厅服务员,帮助每一位逝者做好人生最后一次仪式。一开始,由于没有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她看到逝者家属悲痛欲绝,自己也忍不住哭泣。但渐渐地,她慢慢开始习惯了“生离死别”。
一年后,她刚刚接手“丧葬咨询师”工作时,正值上海殡葬业推出全新的接待模式——“全程陪同服务”,而郑雯静因为表现出色被选入这个团队。面对全新的挑战,她不仅在短时间内掌握了业务洽谈技巧,还和团队成员一起创新了业务营销模式。
2011年,她又成为龙华殡仪馆成立的全国首支“殡仪司仪”中的一员。殡仪司仪与其他行业的司仪有着很大不同,他们要面对的,是一个悲伤至极、痛失亲人的群体。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和打拼,郑雯静为丧家带去了专业而温情的服务,得到了家属的肯定。最近,她更与同是殡葬司仪的同事董臻峥喜结连理。
为潜心研究城市文化
博士就业主动进墓园
两年前,他还是一名学生,现在他是上海滨海古园的一位中层干部。毕业于上师大历史系的博士生苗青可谓是殡葬业迄今为止学历最高的从业者。
博士毕业后,怀揣着学以致用的择业原则,苗青踏进了很多场招聘会。直到滨海古园“文史研究员”的招聘说明吸引了他。虽然对殡葬业知之甚少,但出于对专业的热爱,对城市文化研究的兴趣,以及对公墓行业的好奇,他递交了个人简历并如愿被录用。
在最初的文史研究员工作岗位上,他以企业、名人、墓葬三个陈列馆馆藏物品的清查、整理为起点,在做好陈列馆日常管理、接待讲解工作的同时,还有计划地采访丧属,设定研究写作目标。两年来,已完成包含117位人物生平简介的《名人在古园》资料汇编集、两辑《名人之林——滨海古园里的名人录》以及6篇人物纪念文章的编撰。他还走进高校向大学生介绍古园的创建历程。
入行14个月后,恰好滨海古园成立了葬文化研究所,他也被任命为研究所负责人。苗博士告诉记者,之所以入这行是希望学有所用,对殡葬行业没有顾忌,也不存在忌讳。“刚进入这一行时,我的收入是参照普通员工待遇的,就算有学历津贴,也和中专生、本科生的差距不很大。去年进入管理层之后,月薪也只没有破万,没有外界想象中那么高,我看中的是这份工作带给我的空间比较大。我对城市历史文化很有兴趣,而古园的发展又和文化规划有关,可谓一拍即合。”(上海青年报记者 范彦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