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嬉笑怒骂 吾等应如芒在背

2012年03月28日10:00      东方今报             _COUNT_人评论

  缘起

  杜甫近来很忙。中学课本里收录的蒋兆和先生所作《杜甫像》,被各种涂鸦后,上传网络,引发热议。某民间组织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杜甫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之光,我们决不允许诋毁杜甫形象。如果有人恶搞杜甫,恶意丑化杜甫形象,说明他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

  试问:我们谁没在课本上涂鸦过

  在网上找来相关的涂鸦照片,惊讶于涂鸦形式之多样,想象力之丰富:一图杜甫横端狙击步枪,表情“酷呆”了;一图杜甫横抱吉他,好像在忘情吟唱;一图杜甫被装扮成时髦青年……恶搞后的杜甫与那个忧国忧民、慷慨悲歌的现实主义诗人形象构成了极大的反差,令人忍俊不禁,而且不少增益改动,与原作“配合”默契,大有“增一分嫌多,减一分嫌少”的精准。   

  看到这里,感觉“诋毁”和“丑化”的说法实在有些“炮弹打蚊子”,这些涂鸦最多是青春逆反期孩子们的调皮和幽默。扪心自问,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有哪个没有在课本上涂鸦过?这些调皮恶搞真的是在侮辱“民族的精神之光”、扭曲“是非黑白”吗?幸亏“法不责众”,否则,即使难称“罪恶滔天”,也该拖下堂去,重打五十大板!

  反思:除了忧国忧民可有真性情

  作为成人,作为教育或文化从业者的我们,倒是该反思:孩子们到底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涂鸦”?涂鸦背后究竟隐藏着他们怎样的情绪和心理诉求?我们的文化教育传播工作还存在着哪些片面和谬误之处? 比如,我们的课本、教参形容杜甫总是“忧国忧民”、“现实主义”,哪管他“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性情、“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的怀念。“忧国忧民”与“现实主义”当然是杜甫突出的特点,但是只对这些特点的反复强调造成了杜甫形象的标签化,让还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观察历史人物的视角变得单一乏味,甚至刺激了他们的逆反心理。

  说白了,孩子们对杜甫的涂鸦,还真不是针对杜甫本人,他们有意见的,是我们这些教育和文化的从业者。谁叫大人们把杜甫们都当成他们说话的工具,压得纸一般单薄?   

  孩子们嬉笑怒骂,大人们应该如芒在背,知耻而后勇。今年正值杜甫诞辰1300周年,果能如此,杜公有灵,亦当莞尔。

  直言不讳

  缅怀好友   

  宋丹丹:“一个月前去看你,你疼的表情从此刻在我脑子里,总无意间跳出来,挥不去……你先去那边占个地儿,迟早我会去找你,马哥,说句悄悄话:没了你,剧院都对我少了一份吸引力。我真的特想你,我真的特想你。”

  人艺演员马星耀日前因病去世,宋丹丹在微博缅怀好友。马星耀曾出演过人艺话剧《茶馆》《哗变》《北京人》等剧。据悉,马星耀遗体告别仪式将于本周四在八宝山举行。

  否认传闻   

  蒋小涵:“今天不停有人来电或证实或祝贺我和田壮壮导演的婚事,搞得我一头雾水。田壮壮导演是我非常敬重的艺术家,但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与他从未有过接触,甚至连面都没见过。难道我和田导的处境就是传说中的‘躺着中枪’?”  

  日前,有微博爆料称某著名导演和某主持人结婚,随后有人将传闻的矛头指向导演田壮壮和童星出身的蒋小涵。蒋小涵随后在微博否认了结婚传言,称自己从未和田壮壮有过接触。    

  语文话集     

  “我的牢骚还没有腐烂” 来自诗人王小妮新书《上课记》,语出所列“学生邮件”一辑,是一名学生王文慧写给作者的。信的结尾,王同学写:“老师,谢谢您在百忙之中,听完我的牢骚。这些牢骚我埋在心里很久了,别人的牢骚已经在心底腐烂了,可是我的牢骚还没有腐烂。我痛恨考试,可是又无能为力。”这封邮件出现在该书的附录部分,像个漫不经心的吐槽,内涵却无比热血。     

  “我们不知道哪种痛苦更大”

  语出网友阿莱夫的博文,原文标题是《黄昏平滑长夜》。上周网友走饭因抑郁症自缢身亡一事引发关于抑郁症的多种讨论。这篇分析平白透彻:“同情心是珍贵的,然而涣散且盲目……我目前认为,一个人有权结束自己的生命,即使他是个精神方面的病人,除非你有办法可信地治愈他的病,否则没有权利干涉这种自由,因为我们不知道哪种痛苦更大,我们也不知道生命的全部含义。”




相关报道:英语热词:杜甫比较忙李白很不爽 2012-03-27 15:06:46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关于 孩童 嬉笑 怒骂 吾等 如芒在背 我来说两句

爱问(iAsk.com)
教育正文页右侧--教育新知
无标题文档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