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健康|教育|数码|同城|站点导航|优惠商家

|注册

研究生自费挡住寒门求学路

2013年03月12日10:24      南方日报             _COUNT_人评论
绘图:吴文锋绘图:吴文锋

  研究生教育收费会不会阻挡“寒门学子”求学路?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该话题引起极大关注,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专门就此问题答记者问。

  目前,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已经结束,各校复试工作即将开始。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将进行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公费研究生”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全面收费”和奖学金制度。

  有人认为,公费研究生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研究生教育并非义务教育,收费是合理做法。事实上,此前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已经试点研究生教育收费。

  但也有观点认为,“全面收费”将迫使“寒门学子”放弃考研考博,拉大不同收入群体在受教育方面的差距,有损教育公平。

  从高等教育成本分摊理论分析,实行研究生收费改革是大势所趋,也是与国际研究生培养制度并轨。然而这项新政策对研究生教育有何影响?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现状

  考生争搭免费“末班车” 今年考研异常激烈

  据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办阮向前主任透露,今年该校考研竞争异常激烈,有些学科分数线还高于北大清华。

  3月6日华南理工大学考研初试成绩放榜,复试工作将于3月15日之后陆续展开。

  据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办阮向前主任透露,今年该校考研竞争异常激烈,有些学科分数线还高于北大清华。据悉,华工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3500人,实际报名人数超过15000人,预计入围复试的学生中还要再淘汰3000多人。

  “我们班有50多个人,90%都选择了考研,今年考研意义非同一般,我们处于分界点上,如果考上了,就能幸运的成为最后一批享受公费的学生;如果没考上,明年再考就要交学费了。”华南理工新闻学院大四学生小常对记者说。

  该校李同学告诉记者今年是她唯一的机会。她报考的是本校的新闻学硕士,初试成绩考得不错,现在正抓紧时间准备复试。“今年的竞争异常激烈,如果今年考上了就不用交钱,考不上明年就要交钱了。我父母是农民,家里还有妹妹要上学,尽管学校会按照成绩排名发奖学金,但一次性拿出好几千元,还是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小李说。

  对在校大学生,新政对他们有何影响?暨南大学新闻学的小莹在系里一直是名列前茅。本打算明年报考研究生的她坦言研究生自费对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个政策可能会给家庭经济一般又想读研究生的同学设了门槛。毕竟一年的学费是本科的一倍。”小莹表示。她偏向于先工作一段时间,等到有一定经济实力,再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未来发展需求选择继续深造。

  而在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的小鑫看来,研究生自费政策并没有对他未来的选择造成多大的影响。“考虑读不读研究生重点不是在学费,而是看前景。”他打算报考清华、北大中科院、中大等高校,继续进行本专业的研究。他说规划很多,如果找到好工作可能就投身于事业;如果没找到合适工作而考上了研,就继续读书然后专心搞研究。

  担忧

  奖助学金能否支撑贫困生完成学业?

  “事先要一次性交数千元的学费,入学后奖学金陆续发放下来才能补上供给,但财政拨款层层审批,很晚才能发下来,有些同学要挺过这段时间挺难的。何况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拿到足额的奖学金”。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两会”上表示,国家政策规定收费标准,硕士生不超过8000元,博士生不超过10000元。国家还将设立研究生奖学金每年奖励4.5万名。国家还会制订完善研究生财政拨款制度,中央财政对国家招生计划内的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全日制研究生,安排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并建立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拨款水平,因此学费不会成为贫困生的“门槛”。但是,这些政策能否支撑完成学业,许多人还是表示担心。

  “事先要一次性交数千元的学费,入学后奖学金陆续发放下来才能补上供给,但财政拨款层层审批,很晚才能发下来,有些同学要挺过这段时间挺难的。何况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拿到足额的奖学金”,暨大大四学生小吴对记者说。而大学生小刘告诉记者,学校特意请来读研的师姐做报告。她听师姐们说,如果按国家公布的收费标准算,她们的奖学金刨除学费和生活费,还能略有结余。

  另外,很多高校也纷纷在官微上表示,虽然明年起学术硕士也要交学费,但高等学校按规定统筹利用财政资金、学费收入、社会捐助等资金,加大奖助力度,学生可用奖学金顶学费。所以贫困生不必过分担忧。

  其实担忧的不仅是学生。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并不是自由申请入学,每个考生只能从招生中获得录取通知书,因此考生首要关注的不是能否获得全奖、半奖,而是能不能被录取。这种制度之下,奖学金并非学生报考学校考虑的重要因素,由于考生无法在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再结合学校的教育质量、提供的奖学金选择大学,因此大学设立奖学金的积极性并不高,学生能拿到的奖学金并不高。

  在他看来,我国上世纪90年代末推行的本科收费并轨缴费上学改革后,奖助学金制度没有跟上,这一问题直到10年后才基本解决,目前也面临同样问题。

  尤其是博士生教育,从国外的经验看,攻读博士者一般都享有全额奖学金,博士生不用为求学阶段的学费和生活费担忧。我国博士生教育在实行收费改革之前,虽然免费但生活补助很低,很多学生还要为生活压力而烦恼,不少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兼职打工,一心想着怎样早一些毕业出去挣钱。如果收费改革之后,攻读博士要自掏腰包,那么博士生的学习、科研和生活环境将无法改善,很可能变得更糟糕。

  趋势

  研究生培养或向优质学科集中

  根据现行政策,各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计划需要年年审核,与导师数量、科研成果挂钩,促进研究生培养向优质学科集中。“那些拿不到科研经费的学科逐渐被淘汰,也减少了研究生培养的资源浪费。”

  从2005年起,我国就开始探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2007年试点的高校达到17所,改革后的研究生不再区分公费和自费,而是采取奖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学费和生活费。

  据了解,试点改革以来,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都先后参加了试点,按规定每位新入学的研究生都要交纳学费,但是因为学校提供的研究生奖学金覆盖面比较广,所以绝大多数研究生都不用再从自己腰包里往外掏钱。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2012年入学的全日制研究生已实现了奖学金全覆盖,即在读的研究生只要达到相关评选要求,就可以获得奖学金,其中一等奖学金不仅足以抵扣学生一年的学费,每个月还能拿到400元左右的生活补助。

  在暨南大学,也实施着类似的研究生奖学金政策,学术型研究生可以享受奖学金全覆盖,而专业型硕士则只有部分可以享受。当然,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则有相关惩罚政策。

  从已试点的高校来看,由于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研究生求学的压力并没有随缴费制度的实行而增大。但是,此前试点的高校都是985、211高校,这些学校办学资源相对丰富,获得国家较多的投入。非985高校、非211高校可能因办学资源有限,导致奖学金、助学金覆盖面小而增加学生的求学负担。

  此外,实行全面收费制度,国家奖学金名额有限,覆盖率必然下降,也会影响到受惠学生人数。比如华南师范大学全校只有40多个国家奖学金名额。总体算来,全校只有约一半硕士生能够拿到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类奖学金。

  而该政策对涉农院校的贫困生影响更大。广东仲恺农学院研究生部有关负责人说,涉农院校贫困生的比例约在20%-30%,估计2014年实施上述政策后,贫困生占研究生的比例可能会明显下降。因为国家2014年奖学金的覆盖面为4.5万人,大约为2012年博士、硕士研究生总数的10%,即使全部给贫困研究生也不够。所以,自费对贫困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谌新民则认为,研究生收费,其实主要就是改变培养的资金流,确切来讲就是研究生培养的经费来源。除了奖学金、助学金外,导师资助制也是重要渠道,这一制度在国外通行。实际上,如果导师的科研经费能够为学生出学费的话,不失为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美国研究生的高额奖学金主要来自导师的经费,而学生创造的价值远高于此。

  “在很多理科专业,优秀的研究生是稀缺资源,博士生时期是创新能力很强的时期,导师花钱抢都抢不过来。”谌新民说,他所研究的人力资源课题不少是政府资助的重点项目,科研经费比较充裕,他带的硕士、博士都参与,课题完成后他们都会得到不少收益。

  据介绍,一些项目充足的导师带的研究生,每年收到的劳务费都足以支付学费。如果“加大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岗位津贴资助力度”能够落到实处,研究生即使拿不到奖学金也能够负担得起学费。

  “在华农,如果拿不到资助课题的教授就会取消研究生招生资格,这个制度已实行了多年”,华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罗明忠说。

  他认为,自费会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进而影响到对学校教育平台、导师、研究氛围和质量等整体教育格局和教育质量的变化。在他看来“研究生招生与导师课题挂钩,科研能力相对弱些的学生会受到激励。同时,也会促使导师在选择学生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科研潜能,便于提高生源质量。”

  另外,根据现行政策,各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计划需要年年审核,与导师数量、科研成果挂钩,促进研究生培养向优质学科集中。“那些拿不到科研经费的学科逐渐被淘汰,也减少了研究生培养的资源浪费。学生在选择学校时会更理性,不排除985、211高校会更吸引学生,可能会导致中国研究生教育培养单位的逐渐分化。”罗明忠表示。

  “对于基础学科和国家亟须的学科,设立的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政策是有倾斜的。”罗明忠认为这个趋势非常正确。

  考研不再是

  就业的“避风港”

  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对于高校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机构来讲,这一改革势必带来研究生培养一系列的变化。而对于学生来讲,读研的性价比发生变化,是否要读研值得重新考虑。研究生教育再也不能成为躲避就业的“避风港”。

  “本想找工作,可跑了几场招聘会没发现合适的工作岗位,在网上投了几份简历也是石沉大海。就决定考研了”。不少大学生这么告诉记者。于是大量研究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成了“硕蚁”,广东省研究生就业率已持续七年走低。

  为何考研成为躲避就业的“避风港”?这与公费制度密切相关。华南师大谌新民教授说,免费制度容易让那些本来并不想做研究却不愿意接受就业挑战的学生混入考研大军,而过去学生仅凭入学成绩来决定其是否能享受2年或3年公费研究生待遇。自费不仅能让学生更慎重地考虑是否接受研究生教育,选择自己向往的学校和专业,培育一批爱专业、有兴趣、有学术追求的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竞争,提升教育质量。

  根据“腾讯—麦可思”最新发布的2013届本科毕业生国内读研意向分析,计划国内读研的最主要原因是为了更好就业和想去更好的大学,仅有9%的学生考研是为了做学术研究。专家认为,如果学生抱着这样的思想去读研,将难有一流的研究成果。其实社会对学术性人才的需求有限,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我国毕业研究生人数就达43万人,社会不可能提供这么多学术研究岗位;按照只有9%的考研生想做学术研究的话,我国考研大军180万,9%也超过16万人,做学术研究绰绰有余。

  按照国际贯例,研究生教育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博士教育过渡,输送学术型人才,从学术研究角度分析,从事学术研究一般需要接受博士教育训练;二是职业化教育,完成本科生走向社会的职业化过程,或者对在职人员进行提升。前者为培养学术型人才,后者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就是单一的培养学术人才。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我国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再不能按单一的学术性人才目标培养研究生。于是,教育部门规划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减少学术性硕士培养,增加专业硕士招生,按照教育部的计划,到2015年,专业硕士招生和学术硕士招生达到1:1。

  但在实施调整过程中,不是由研究生培养机构自主根据国家的政策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调整,而是由政府教育部门直接参与推动学校调整。如此一来,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虽然大了,但是一些学校并没有做好准备就仓促上阵,结果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差别只是名称变了、地位变了(专业硕士被认为比学术硕士低一等)、学制变了(专业硕士的学制少一年),而课程未变、师资未变、培养模式未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评价并不可能发生变化,还按照学术性硕士的培养方向来培养的研究生就业前途仍然堪忧。

  有专家指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包括招生自主权、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课程设置自主权、导师教育自主权、学位授予自主权,这导致研究生培养缺乏特色,必然产生受教育者需求和学校教育模式单一的矛盾。实施自费制度后,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将逐步减少和就业为导向比例会增加。学校为了保证研究生将来的出路必然会调整专业设置。

  用华南农业大学罗明忠教授的话来说,研究生实行自费上学后,受考验的不仅是学生,而且还有学校和教授。因为国家奖学金金额不足,实施教授项目资助制度,如果学校设置的学科没有市场前景,教授从社会上拿不到项目和经费,也只能被淘汰。华南农业大学的实践也证明,好的学科不愁课题资助资金,研究生就业也不用担心。  记者 刘茜 实习生 王欢

 




相关报道:山村孩子的艰难求学路 2012-04-19 09:26:55
          组图:一个火把女娃的求学路 2012-03-23 14:16:13
          城乡一体化挤压农民工子弟求学路 人大代表荐信阳模式 2010-03-20 01:22:07
          九月圆梦:轮椅推出来的求学路 2009-07-31 09:46:42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关于 求学路 我来说两句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