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回忆,也勾起张明华对艰辛过往的追寻:“再苦再难也要和你妈白头到老,是我说过的话。说过的话,总要算数的。”

  读过高中的张明华,是村里的文化人。1963年的春天,经人介绍,他认识了邻村的张青侠。初次见面,他温文尔雅、多才博学,她美丽优雅、干练大方,彼此都给对方留下好印象。但在那个讲政治讲出身的年代,婚姻要服从于父母。张明华出身贫农,出身好,可以入伍或上大学。张青侠的爷爷是地主,是阶级斗争的对象,他的家人不同意这门婚事。“我是和她过日子,又不是和她的出身。”他顶住压力,毅然和她走到一起。她为此常自责,觉得自己拖累了他,他不以为然:“娶了你,就会和你白头偕老。”只是他没有想到,这个简单的愿望,实现起来会如此艰难。

  比困难更顽强的,是人心

  灾难不可怕,只要一家人齐心协力去面对。困顿的日子里,张明华和孩子们一起尽最大努力照顾妻子,再苦再难也没有抱怨过。看到家人如此辛苦,倔强的张青侠于心不忍,她想到过死,并为此曾自杀、绝食,想以决绝的方式减轻家人重负。1981年的一天,她趁家里没人,在堂屋偏僻的角落里找到一瓶敌敌畏,毫不犹豫地喝了下去。幸亏被及时发现送往医院,她才保住性命。

  这场意外,让张明华意识到妻子内心承受着怎样的痛苦和不堪。他认为治疗这痛苦的最好办法,是亲人的温情陪伴。为此,他毅然辞掉知青农场的工作,在家时刻陪伴妻子。但没有工作,失去了经济来源,一家人的生计要如何维系?

  经多方打听,张明华决定在家搞副业,通过熬糖色,给酱油厂提供染色剂获取微薄的收入。熬糖色是一件繁琐劳累的活儿,为了不让锅里的液体凝结,需要不停搅拌。为制作出上乘的糖色,卖出好价钱,张明华经常边照顾妻子边通宵达旦地熬制,有时甚至连续几天几夜不休不眠。

  由于常年卧病在床,全身无法活动,张青侠的骨骼逐渐萎缩,皮肤开始溃烂,腰部、臀部因长出褥疮大面积溃脓流血水。张明华每天都要不停地为她更换床单和贴身衣物,在伤口溃脓处涂抹药粉,但褥疮迟迟不见好转。病情最严重时,张青侠的骨头从坏死腐烂的肌肉中赫然露出,就连医生也无奈地宣判:“她时间不多了,家人做好最坏的打算吧。”

  听闻这个消息,张明华流泪了。他说过要陪她白头偕老,不管她站着还是躺着,不论她病着还是好着,这诺言都不会变。他不能失信于她,更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她痛苦离去。为给她治褥疮,他放下手中的活计,四处求医多方问药,就像魔怔了一样一刻也无法停下。有一次,他听说用药物熏蒸的方法可以缓解她的病情,就连夜在院里搭起熏蒸架子。阴雨天气,张青侠萎缩的关节钻心地疼,他就自己制作热敷袋,一遍又一遍地为她敷腿按摩。

  比爱情更有力的,是陪伴

  长年的病痛折磨,让张青侠骨瘦如柴。为给她补充营养,张明华和孩子们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却为她购买几百元一盒的营养液。也许是家人的深爱和坚持感动了上苍,2008年,张青侠的褥疮奇迹般地愈合了,身体状况逐渐好转。

  他们夫妻相濡以沫的故事,也感动了众多乡亲。附近村民纷纷向张家伸出援助之手。看张明华忙不过来,村民们轮流利用空闲时间帮他照顾张青侠。葛营村组干部也多方协调,为他们申请到最低生活保障和补助金。西峡县民政局和五里桥镇扶贫部门的负责人,也经常到张家看望慰问。

  因为乡邻之爱和合理救助,艰辛的日子也流露出温情与希望。如今,中专毕业的大女儿张素丽在县里上班,两个儿子和小女儿都在家务农。孩子们的平安健康,是夫妻俩最大的心愿。

  “这些年,后悔过吗?想过放弃吗?”采访中,记者问张明华。他看了一眼坐在身旁的老妻说:“如果卧床的人是我,我相信她一定也会这么做。选择了就不后悔,娶了她就要对她负责。我在一天,就会好好照顾她一天。”一旁的张青侠定定地看着丈夫,眼角闪着泪花。

  张明华说:“如果生活辜负了你,你还是要学会热爱它。”他那一贫如洗的小院里,摆放着一盆盆芦荟、吊篮、月季,也栽满了果挂枝头的梨树、石榴。它们长势喜人,让家生色,以最美的花和最好的果报答主人的照料。

  “不管是现在,还是在遥远的未来,我们彼此都保护好今天的爱,不管风雨再不再来……”采访结束时,张明华用电子琴为老妻弹唱起经典老歌《知心爱人》,他唱得并不标准,却有一股打动人心的力量。是的,如果苦难无法避免,那我们就把它吟唱成歌。如果远方无法抵达,那我们就把它想象成诗。唯有这样,爱与梦,才有所安放。

  (南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