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报融媒·郑州晚报记者 王亚平/文 马健/图

  半个多世纪前,燕庄还是远离郑州市区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村子,而后,伟人视察春潮涌起。

  数十年过去,许多当年的建筑已经不复存在,唯有一座由穆青先生亲笔题写的“毛主席视察燕庄纪念亭”的亭子,见证着燕庄从一片片麦田到优势配套集聚的郑州商业新地标的转变。

毛主席视察燕庄纪念亭毛主席视察燕庄纪念亭

  小村子迎来“大人物”

  1960年的燕庄,还是郑州郊区的一个农庄,没有高楼,没有宽阔的街道,只有5月麦香袭人的田野,起伏的麦浪,一眼望去,令人心旷神怡。5月11日下午,一个神秘客人的到来,让这片普通的麦田沸腾起来,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前来视察。

  “当时,毛主席根据燕庄大队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条件,提出了符合燕庄实际的‘一麦一稻’的种植模式。燕庄大队以此作为发展农业的指针,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75年,燕庄大队的粮食产量从原来的80万斤增加到247万斤,1976年达到400万斤。这让燕庄在全国粮食产量普遍不高的年代,不但实现了自给自足,还年年有大批粮食卖给国家,支援祖国建设。”燕庄党总支书记宋长润回忆说。

  在他看来,毛主席视察极大增强了燕庄每一个人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推动了燕庄之后翻天覆地的变化。

  贸易货栈兴起,把燕庄“拉”进城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燕庄作为当时郑州市的“东大门”,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土地被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蚕食,另一方面商业信息丰富,村民视野不断拓宽。

  “有的燕庄人抓住经济发展对运输的迫切需求,购买车辆,从货运到客运,从省内到省外,带来丰厚的回报。也有的燕庄人在建筑、安装、鞋业等领域一展身手,很快在郑州闯出了一片市场。”燕庄村总支委员、曾经的老村长张保国想起当年村里人的拼劲依然历历在目。

  紧临燕庄村的郑州贸易货栈兴起后,汽车配件会、糖烟酒会、针织产品交易会等各种商品交易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潮水般拥入,这也拉开了燕庄村家庭租赁业的序幕。

2006年1月11日,拆迁前的燕庄2006年1月11日,拆迁前的燕庄

  20世纪90年代中期,燕庄家庭租赁市场势头越来越强。“村民纷纷拿出积蓄,开始加高房屋,平房和瓦房很快不复存在,狭小的空间里竖起了六七层甚至十层的小楼,挨得非常近,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拉手楼’‘接吻楼’。” 宋长润表示。

  这给燕庄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燕庄人富了。

  城中村大变身,村民住进“城市花园”

  缺少整体规划,没有起码的消防设施,像燕庄这样的城中村隐患四伏,与当时正在快速发展的城区建设形成较大反差。

  2006年,郑州市委、市政府为拓宽金水路、打通未来路,决定对燕庄进行整体拆迁改造。

  “作为郑州首个进行改造的城中村项目,2006年3月25日,燕庄第一户村民的楼房轰然倒下,8月中旬最后一栋楼成功爆破。”宋长润坦言,“2008年,村民回迁。燕庄村800余户村民就近实物安置在英协路与福元路交叉口附近的燕庄花园,居住环境大大改善,融入城市中。”

2006年5月25日,燕庄爆破2006年5月25日,燕庄爆破

  如今,虽然燕庄人的身份可能还是农民,但他们住的是高端社区,经营的是写字楼、宾馆、娱乐场所。

改造后的燕庄——曼哈顿改造后的燕庄——曼哈顿

  今年78岁的张麦屯是燕庄村老书记,说起现在的生活,他用了三个字:真天堂。

  作为年轻的一代,燕庄村监委会主任宋俊峰是80后,他感受最深的是村民家家户户对教育的重视。“改造以前,村里人闲暇时打牌、洗澡的比较多。现在随着经济基础的夯实,精神文明不断提升,年轻人积极努力奋斗,中年人重视子女教育,老年人则养生保健老有所学。”

  高端配套产生价值合力

  曼哈顿商圈涌金流银

  作为连接新老城区的“桥头堡”,金水路与未来路交会区位价值凸出。改造后的燕庄被业界称之为“金东板块”。曼哈顿广场成为区域商业中心,辐射范围越来越广。

  作为地铁1号线从西往东排列的第12个地铁站,燕庄站最初并不叫燕庄站,路口西北角的广场也不叫燕庄广场。几经波折,最终,不仅地铁站、游园广场留下了燕庄的名字,就连曼哈顿广场附近几条路,也以燕东路、燕黑路、燕沈路、燕寿街等名字命名。

  如今,当你乘坐郑州地铁1号线从燕庄站出来后,曼哈顿广场的繁华气息就扑面而来。

  金水路北侧以金融办公和酒店为主,南侧是高端住宅、商业步行街、商场、影院和各色饭店。地铁1号线的成熟运营,让曼哈顿商圈迅速成长。

  现在的燕庄能成为郑州最繁华的聚集地之一,还在于该区域种种高端配套产生的价值合力。

  金水路未来路口附近,有几百家金融机构,国内期货经济公司几乎都在这里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同时,医院、酒店、商场,以及众多娱乐、休闲场所星罗棋布,让现代、便捷、繁华、商业、商务氛围浓厚的曼哈顿商圈成为郑州新地标,区域价值不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