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晚上7点半

  过了傍晚,陈召起来到了贫困户郑德臣家里走访。看见陈书记进来,郑德臣夫妇从屋里迎了出来,家里的一只小狗,摇着尾巴跑过来,咬了咬他的裤脚。屋里的小猫眯了眯眼,也一点不避开。

  郑德臣是陈召起分包的帮扶对象,今年72岁,孩子有肺病,常年吃药。家里就靠他和75岁的老伴,种着六亩地。陈召起在村清洁队给他找了一份工作,一个月能赚500块钱,另外,还给他申请了低保。

  陈召起说,这次过来,是为了跟他商量商量,来年地里种点啥。“我来之前,村子里组织种过烟叶,没成,所以有的村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郑叔之前没乐意,今天说啥也得说动他。”

  问完了孩子的病情之后,陈召起往小木墩上一坐,和郑德臣算起了经济账。

  “郑叔,你家的地可不要再种玉米了,你听我说,我找专家给你设计过了,你那六亩地种上花生、土豆,我们算了算,一亩地能收2000多块钱,六亩地再加上低保,一年能有两万多。不比现在强?你今年一亩地划多少钱?”

  “300块。”郑德臣比了三个手指头,抛去农药种子,还要往里头赔不少钱。

  “这就是了,你听我的没错,虽然咱村几年前种烟叶没成,但是我来了以后问了好多专家,你看咱村的刘飞、老周他们,今年不都赚住钱了。你听我的,种花生土豆,中不中?”

  “中吧,中!”郑德臣点了头。

  “放心吧,有我呢,有事儿你随时找我。”从驻村开始,陈召起就给每个村民都发了一张联系卡,上面印着他的照片和手机号码,24小时开机。

  高白玉村目前还有48户152人没有脱贫。陈召起把高白玉村扶贫攻坚台账挂在办公室里,隔几天就要把48户走上一遍。

  “这48户的致贫原因主要是因病、因学、缺技能、缺劳力等,我们打算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医疗救助和政策兜底等措施,让贫困户尽快脱贫。”

  8月29日晚上9点半

  回到村部,陈召起打算把今天的走访情况记录下来。

  他住的屋子就在村部会议室旁边,不到十平方的屋子里,最醒目的就是办公桌前那一面鲜艳的党旗,遮住了大半个墙面。桌子上整齐码着两学一做的材料和几本厚厚的台帐,台账上记录着他来高白玉村写下的所有扶贫资料。

  “抬头见党,低头扶贫,它们时时刻刻提醒我找准位置,我是代表党组织,带着任务来的。”

  桌子左边放着几包泡面,陈召起娴熟地撕开一包,往茶缸里加满了水。“太晚了,一会儿还要整一份扶贫材料,今晚就冲包面吧。”

  跟陈召起一起的驻村队员杨千告诉记者,在村里工作“泡面是标配”,因为和陈书记工作“经常不知道忙到啥时候”。

  窗外夜静如水,村部唯一亮起的灯光,照着屋内一勺一勺吃面的人。屋外,唯有大片的夜色和田野中的星光。

  8月30日早7点

  乡间的夜晚并不漫长,转眼又是另一个夏天的早上。陈召起跑了跑步,吃完早饭,十分精神。

  昨晚,他已经用微信通知了村腰鼓队的队员,今天要发新衣服,排练。因此不到八点,小小的村部会议室已经站满了人。

  “腰鼓队员的衣服都旧了,正好我上周末进城,给她们弄套新的。今天村子里第二个文化广场建成,让大伙也扭一扭。”陈召起手里托着给队员们买的新衣服,记者看到,正中间还夹着一面五星红旗。

  “村里的国旗有点旧了,我专门买了一面新的”,在陈召起看来,驻村书记就是党组织在基层的排头兵,国旗则代表了凝聚力,马虎不得。

  拿到崭新的衣服,腰鼓队员们都喧闹起来,衣服是桃红色的,镶着金色的裙边,有的腰鼓队员们直接在镜子前戴上簪子,摆起了造型。

  陈召起说,刚到村子里,村民们缺少文化生活,农闲的时候,三三两两坐在一起,男的打牌,妇女们则家长里短坐着说闲话。不仅容易徒生是非,不利于村子的团结,也没有什么意义。于是他就自费掏腰包请村民们看大戏,看电影,并且组织妇女组建了腰鼓队,为村民表演。同时,村里还组织村民免费参加县乡举办的科技技能培训、月嫂培训,为村子里的阅览室购置了农业技术的书籍。

  时间长了,村子里的文化氛围也浓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目前正筹划建设“高白玉美丽乡村培训学校”,让村民“学知识、长本事”不出村。

  “驻村就是驻心,你只有把老百姓当成自己人,老百姓才会信你,才会听你的,把你当自己人。”

  驻村的一年里,陈召起联系为村里66岁以上老人赠送200部手机,并联系省人民医院在仲秋春节为村特殊群体发放慰问品20多万元,帮助联系到省医院就诊近百人次……

  那么,一年过去了,对于高白玉村的村民来说,陈召起是自己人么?

  “咋不是,现在他就是俺村的自己人。”83岁的张莲英老太太说,村子里以前是大窟窿路,十多年了走个路都走不成。“陈书记来了以后,修好了路,还在路两旁种上了树,就冲这村里人都服他。修好了路,走着干活都有劲儿了。”

  陈召起笑着说:“是上面政策好。”

  “政策好,还得执行的好,陈书记干事儿,没话说!”

  ……

  就在我们将要乘车的时候,村子里起风了。村部门前,村民们张罗着升起了国旗,随着田间的习习微风,崭新的五星红旗在高白玉村上方舒展、飘逸。

  院子里,音乐响起,腰鼓队热闹的扭了起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正像陈召起给我们描绘的那样,如今,打通了惠民政策入村的“最后一公里路”,陈召起正带领着高白玉村3000多名村民一起,朝着奔小康路上快步前行。

  来源:(猛犸新闻)记者 宋迎迎/文 沈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