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温小娟)2月17日,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日前在开封市西郊发掘出一处被洪水冲毁的清代院落遗址,真实再现了清代晚期洪涝灾害的悲惨情景,为研究开封清代城市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据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参与现场发掘的考古人员万军卫介绍,该遗址是在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开展的文物勘探工作中发现的,2016年11月开始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600平方米。院落遗址上部直接被两米多厚的淤积沙层所覆盖,这是洪水过后的泥沙淤积所致;从出土的陶瓷器、乾隆通宝铜钱等遗物特征来看,遗址年代应为清代晚期。

  据史料记载,1841年8月(道光二十一年),黄河在河南省祥符汛地三十一堡处决口。漫溢而出的黄河包围开封长达八个月,这在河南黄河水患中绝无仅有。在距发掘现场两米多外,还发现了较完整的草木结构房顶,由房梁、椽子、草苫等组成,应当是房顶被洪水整体冲走两米多远,可见当年的水患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此外,两处院落的房屋建筑都残存有土坯墙大量坍塌的痕迹,均为洪水冲毁。“房屋及周围还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磨盘、砚台、铁锅、铁剑、锡质水烟壶等生活用品及乾隆通宝铜钱等遗物,表明在洪水突然来临时百姓着急逃命,顾不上这些身外之物。”万军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