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这种生活就是志愿者的生活,这种快乐就是奉献带来的快乐,这种纯粹源于那难以言状的宁静与寂寞。

  2004年5月,河南博物院引进《古罗马文明展》,引起观众热切的关注,一群怀揣梦想的有识之士,应聘走进了河南博物院,开启了他们传承历史文明,宣扬历史文化,实现美好梦想的历程,他们开启了河南博物院志愿服务的先河,成立了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

  旗帜竖起来了,团队成立了,志愿者怀揣程程大志走进来了,但是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领域,林林种种的文物,熙熙攘攘的观众和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博物馆志愿者,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但他们没有畏难没有退缩,他们推选代表向院领导做了详细汇报,并虚心请教专家,外出参观考察,反复推敲论证,团队定了标准和愿景,服务要“接地气”受欢迎,做事要惠民生有目标,水平要合要求不空谈,目标要有前瞻,有发展。细化分工,出台制度,制定措施举办培训,岗位练兵。。。。。。他们努力培养服务能力,提高知识水平,锤炼坚强意志,在服务公众的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以为民奉献的理念,实现远大梦想的追求,来凝聚自由松散、层次错落、职业各异,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对传统文化的痴迷和使命感,对人民大众的热爱,成为志愿者无穷的动力,他们把志愿者服务看作至高无上的事业,脚步匆匆,废寝忘食,不图名利,不计报酬,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做出了常人难以置信的努力,志愿者能在博物馆做“专家”,搞服务,靠的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崇高的信念和为公众服务的决心。

  清晨,他们迎着晨曦的霞光出发,晚上,他们披着落日的余晖归去,以乐观的心态对待困难,以奉献的精神享受快乐,志愿者服务如春风拂面,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暖人心田受民欢迎,经过几年乃至十几年孜孜不倦的努力,很多志愿者逐渐成长为有博物馆知识,有服务技能,有服务理念,有贡献的公众人物,成为领导认可,公众拥护,社会尊敬,博物馆需要的公益人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11年星移斗转,物是人非,但是河南博物院志愿者服务团的发展却如日中天,服务的内容也不断得到拓展。讲解、策展、爱国主义宣讲,历史教室活动、特展社会教育活动、咨询导览、新媒体宣传、国宝讲解小明星培训等等,博物馆的工作志愿者都尝试着去做,勇敢的去担当,很多志愿者成了行家里手,甚至是标杆榜样,被称为“博物馆的编外员工”,观众预约者络绎不绝,赞扬之声不绝于耳,有的观众还成为他们忠实的粉丝,甚至是良师益友。

  河南博物院的观众是如何评价这支队伍的呢,河南博物院展厅里的观众留言簿上,一位来自上海的岳田毅先生是这样评价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能有一批志愿者无偿的为人民服务,真是难能可贵,我们国家、我们社会就需要有这种精神,今天特别是听了一位老同志的讲解,发现他知识渊博,讲解认真,服务周到,给我们上海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还有一位叫程美娟的女士,这样说到,我很想做一位志愿者,尽管我的知识含量还达不到他们的水平,但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河南博物馆志愿服务团队成立十一年以来,像这样的留言有两千多条,有益的事业造就了特殊的英模群体。郭桂兰,第一届全国志愿者十佳之星,人称“郭老师”,2005年入队,是志愿者服务团的副团长,虽年届70,却是年轻人追捧的星。郭老师是一个国企的退休领导,对志愿者团队的发展是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一名成员,她有学问,讲奉献,善管理,身上有着志愿者的特质,人们说她有几多,懂得多,干得多,管得多,粉丝多。李玉凤,一个把志愿者服务作为精神追求的大姐,瘦弱单薄,但做起工作却一点不含糊,学习特别认真,以坚强的毅力战胜疾病,努力为公众服务,在他的脸上看到的永远是可掬的笑容。冯勇,李海东,王慧芳,李晓涵,刘琦,韩铭,陈威。。。。。。年富力强,有能力,有作为,单位工作繁忙,但他们却如初生的朝阳般灿烂,利用休息时间活跃在博物馆服务的岗位上,把为公众服务当做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为团队的发展献计献策,不辞辛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争鸣、王雪峰是最较真儿,最刻苦,最舍得付出时间的老师,他们把博物馆当成了精神家园,把传播文明当成心灵的寄托,每周开馆六天,至少四天他们都在博物馆,很多人对他们的敬仰无以言表。马英杰,李国华,邓培兰,贺旗,詹园,杨丽,王寅妹,于银玉,他们默默地坚守,不辍地奉献着,如熠熠生辉的群星,闪烁在博物馆这片天空中,感动着每一位观众,影响着千千万万怀揣梦想的人。

  不在博物院,就在去博物院的路上,志愿者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在河南博物院这个特殊的舞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传递着文明,播撒着爱,谱写着光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