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表演队伍穿街过巷,观者如堵。表演队伍穿街过巷,观者如堵。
表演队伍穿街过巷,观者如堵。表演队伍穿街过巷,观者如堵。
表演者在吹大杆号表演者在吹大杆号
这不是贵妃醉酒,这只是背阁上的孩子太困了。这不是贵妃醉酒,这只是背阁上的孩子太困了。

  □大河报 记者谷武民李萌萌文陈晓东洪波吴国强摄影

  核心提示|千年不衰古社火,民俗盛宴闹元宵。1600多年来,承载了浓厚年味和无限乡愁的浚县庙会社火表演,正月十六(3月3日)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华北第一古庙会”所在地之一的浚县燃到了极致。

  当天上午,浚县正月古庙会上热闹非凡。来自省内外35支社火表演队的两万余名表演者精心烹制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民俗文化盛宴。

  在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狂欢节”的古庙会社火大赛上,大河报豫直播面对全世界全程直播8个半小时。截至3月4日晚9点半,豫直播浏览量130万,今日头条浏览量26万,微博浏览量20万+,成为当日直播大军中一道独特风景。

  争头彩:十六的表演十五夜里就排队

  3月3日(正月十六),天气阴沉,春寒料峭,呼呼冷风依然阻挡不了社火表演大军和来自省内外赶庙会者的热情。大河报记者6点起床后兵分两路,一路从北城墙社火队排队的始发点出发,一路在大赛地点碧霞宫聚集。

  记者行走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看到早早就有已经化好妆的社火队伍缓缓前行,他们各显其能,高跷、舞狮、秧歌、旱船等民间社火表演让人目不暇接;社火表演满城游走,浚县县城大街小巷成了欢乐的海洋……

  为了抢占第一个表演顺序好彩头,很多表演队在正月十五夜里就早早启程。来自乡镇的社火队为了争排头位置,有的头天下午就到达指定地点,不惜在房檐下露宿一夜。

  记者从活动组委会获悉,今年上山参加表演的社火队伍35支,参演人员超两万人,从上午8点30分开始到下午5点钟结束,每年都是这样,最高峰吸引观众最高达50万人次。

  另类小顽童:一年等一回“奶娃娃”背阁上累得歪脖睡觉

  当日12点50分,咚咚锵的战鼓,沿着巡防拉起来的警戒线一路走来,成人手握铁棒扭着节奏,扛着“小穆桂英”“花木兰”等典故人物进场,这叫“背阁”表演。

  一位穿红衣服的小姑娘,随着摇摆的节奏,头一会儿猛然倒在后面,又突然栽在前面,左右耷拉,任鼓声、喇叭声、音乐声交织,也叫不醒睡熟了的她。在安全的前提下,指挥一遍遍催促“叫醒她,叫醒她”,在场群众也捏了一把汗。

  表演一结束,大人们赶紧从背阁上将小娃娃抱起,也挡不住她继续睡觉。

  “真是瞌睡坏了,凌晨3点就开始化妆,还没断奶的小家伙眼睛都睁不开,硬是顶着要来演出的心劲儿坚持了一上午。估计实在撑不住了,这小家伙真敬业!”浚县卫溪北街表演队的村干部向记者透露,一年就等这一回,谁都不愿意错失良机啊。

  在表演场地碧霞宫门前,娃娃们表现出了极高的表演天分。“二鬼摔跤”在表演场地的一隅,你推我搡,躺在地上踢、翻、旋、摔、扫、托举,分不出输赢,分不清真假,散场摘下面具的那一刻,竟是一个个5岁的娃娃!

  扭秧歌、划旱船的队伍中,小娃娃们一身格格装扮,一板一眼端庄凝练,扭起来的腰身堪比大家;旱船前头是娃娃们纤绳下抬腿的缓慢和沉重,是洋洋洒洒顺流的愉悦,“小戏骨”有板有眼的可爱模样,引得众人连连喝彩。

  “豫直播”发飙创纪录:声嘶力竭的现场解说全程直播8个半小时

  去年2月12日,大河报记者通过手机直播浚县古庙会社火表演。4个半小时的直播,总播放量超159万次,评论数2.1万条,点赞数突破65万条。

  今年,豫直播平台已被“刷爆”,上午8点37分开始,下午5点5分结束,总时长8个小时28分。8个多小时内,点播量、点赞数和评论一路飙升。截至3月4日晚9点半,豫直播浏览量130万,今日头条浏览量26万,微博浏览量20万+。

  人员攒动,机器位置必须设置稍高一些,一直踮着脚尖给大家解说的大河报豫直播记者,一边看网友评论,一边接电话,一边讲解。一瓶水都来不及喝完,声嘶力竭喊了8个半小时。记者的执着和坚持受到了现场观众的点头称赞:大河报记者通过手机小小的屏幕,把千年古庙会的瑰宝传播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为他们点赞。

  现场守护神:吃了近50片金嗓子喉宝

  整场社火表演一个憨厚的男高音格外有特色:“赶紧往场里带,每支队伍3分钟,北关的会首,东大街的会首,打开通道赶紧撤,清理现场,清理现场……”56岁的浚县公安局副局长柴建森一口带劲儿的浚县话不见停歇。

  庙会结束后,我们见到了这位土生土长干练的老民警,这社火“编外导演”,他一干就是十几年,熟悉了村村落落的人员和习俗,摸得懂“社火人”的脾气。“今天6点起床,做足了准备,在这一天既要做好安保工作又得尊重老百姓的生活习惯,每个村表演什么,大概多长时间,我心里都有数。8个多小时,吃了将近50片金嗓子喉宝,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柴副局长松了一口气。

  网友热评:直播搭建“连心桥”

  3月4日,一位80岁天津老人躺在病床上看完直播后泪流满面,用手指着南方:那里是家,落叶要归根。

  在澳大利亚留学的李女士评论:“原汁原味的表演,土得掉渣的乡愁,永不褪色的民俗,在豫直播的平台上活灵活现,让人回味无穷。”

  网友2111评论:“每逢十五十六,家里包饺子,听到门口响起的锣鼓声就会忙不迭地跑出来看会儿,满手的面粉,听到鼓点声就可以辨别出是高跷、秧歌还是舞狮子、舞龙。”这份儿乡愁让他百感交集。

  网友9741评论:“看着古庙会,想起小时候爸爸怕我看不见,都是把我托在肩膀上让我看,爸爸已经不在了,看到庙会我还是会看到爸爸的身影,忍不住眼泪就流下来了!爸爸,我想你了,你还好吗?”

  网友“利达被”评论道:“一个地方文化的起底是靠身后的风俗传统经久不衰传承下来的,相信此时更多海内外华人都在观看我们的直播现场,大河报豫直播让浚县红遍大江南北,送去四海八荒的祝福。”

  一位笔名“哨兵”的网友作诗一首:“《古城闹春》锣鼓喧天震,古城乐陶陶。冰融黎水静,日暖气温高。和风舞瘦柳,春意闹梅梢。游人涌不动,盛世庆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