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不好,压力大,一米八的男孩子一点自信都没有,我们看看也觉得很难受,”回想当时的焦虑,徐女士摇摇头,当时儿子自己也想改变这样的状态,还和我们约定,说他愿意先跟我们借钱出国学习,以后工作了再还给我们。
几经选择,徐女士找到了一所美国的教会高中,学校管理严格,如只有到学校的学习中心才能上网;不用的零花钱交给老师保管;晚上7点到9点晚自修时间学生的手机统一上交,以免影响学习等。
“那时候没有过渡班,儿子去了美国以后再上了一年的预科,就适应了。”徐女士现在想想很欣慰,一个学期后儿子回来,整个人的气质都变了,“明显感觉他长大了。比如聚餐时,他一定会让在场的所有女士先就座后,才自己坐下;家里有亲戚来做客,出门时,他会送到家门口,并目送他们走远才回到家里。”徐女士也问过儿子这些习惯是从哪里学的。“他说身边的同学都这么做的。”
“年纪小更容易适应。和他一起去留学的还有两个女孩,成绩都比他好,”徐女士说,但是到了学校,因为几乎没有中国人,无法扎堆,那两个女孩反而跟不上,状态不好。儿子努力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包括打橄榄球、替老师的孩子当有偿家教等等,很快就和同学打成了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