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堂江致辞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堂江致辞

  新华网北京12月4日电 日前,以“新亦求新 寻教动能”为主题的第十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京成功举办。在民办教育分论坛现场,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堂江围绕“科技产品如何长效规范”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强调:“当‘互联网+教育’趁风而上,我们并不是要成为叫‘狼来了’的人,而是要让科技手段成为提升教育效力、注重个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的得力助手。”

  与20世纪90年代民办教育起步之初,2002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时相比,当前,教育的格局和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民办教育的功能不再是以资源性的拾遗补缺为主,而是增加教育的丰富性、多样性,满足公众对选择性教育的需求。”刘堂江在发言中表示,民办非学历培训的教育机构,作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快速、规范、健康的发展。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包括“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等内容。

  “作为信息化的体现之一,教育科技产品与校园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刘堂江介绍说,近年来,很多教育科技机构不断探索,通过引入科技手段,将教师从繁重、低质量的教学过程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把宝贵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更加有意义的育人层面。

  “教育科技产品进入校园在提供助力的同时,也不乏引起争议或者质疑的产品”,但“当‘互联网+教育’趁风而上,我们要让科技手段成为提升教育效力、注重个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的得力助手。”学校不能成为科技产品的试验田,刘堂江表示,任何科技产品进入校园之前都应有教育主管部门评估和认定,同时这些科技产品也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成长规律。刘堂江认为,相关科技企业和培训机构的科研教学人员要筑起一道防线,确保进入校园的科技产品都能让“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新变化真正促进教学改革,对儿童成长、知识获取、眼界开阔带来真正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