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健康|教育|数码|同城|站点导航|优惠商家

|注册

大学毕业搬回家与父母同居被骂“混吃等死”(2)

2012年09月05日06:00      中国青年报             _COUNT_人评论

  挣了工资后情况发生了逆转

  没工作,不挣工资前,住在家里让肖方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父母说什么她都听着,有了工作后,情况发生了逆转。

  花钱买来的新衣服,父母习惯性地指手画脚一番,肖方会产生情绪。为了避免听到父母的评论,她把新买的东西藏起来。当然,肖方也会对母亲的穿着不满:老气,风格太朴素,拒绝多样性尝试。

  然而这只是生活的一个小切面。最让肖方不舒服的是,父亲没有界限感。朋友送肖方的东西,她摆在桌上。家里有小孩来做客,拿着她的东西不撒手,父亲说:“送给他吧。”肖方没有不答应,孩子的家长(微博)只好说:“这是姐姐喜欢的东西,不能要。”一开始,对这些小摩擦肖方总是忍着,包括父亲回家,如果没说“你回来了”,父亲就莫名其妙生气了。争吵变多了,主题基本上都是“你管我呢”!

  慢慢地,肖方开始意识到住在家里,没有长大的感觉,永远都是父母的孩子,实际上自己已经长大了,却在扮演孩子的角色。

  在荀焱看来,父母的态度可以理解。父母的期待其实已经转换了,言语却没有跟进,他们内心希望孩子是成年人,实际上在交流时还把对方当孩子。“因为时隔几年没有共处,父母可能还停留在孩子读中学时的感受,所以,他们的内心期待和实际的态度、行为反差很大。”

  对此,荀焱提醒:其实父母说的未必是错的,但孩子会出现第二逆反期。父母坚持己见,从某种意义上说倒不是坏事,可能还促进了孩子去寻找独立空间的动力。

  当矛盾、争执愈来愈多,肖方意识到,唯一的出路是“搬出家”。虽然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但肖方坚持这是大势所趋,说身边的朋友都这样,终于获得父母的批准。

  装修房子、搬东西时,肖方都很兴奋,到真正离开家的那天,她却大哭一场,忽然觉得以后这里就不是自己的家了。“但伤感只是一时的,真搬出家后,就再也回不去了。”肖方说。

  共居的理想模式是像借宿一样

  刘女士最近很苦恼——女儿已经工作两年了,如今还住在家里。

  “回到家常常打个招呼就回自己的房间,聊不了几句。我觉得更不了解她的生活了,包括工作上的事儿,也是几句就应付过去。”刘女士对女儿的表现并不满意。

  从前喜欢结伴逛街、吃饭的母女二人,现在却少了这样的机会。“周一到周五她忙着上班,周末又和朋友出去,家对她来说更像是个旅馆。”刘女士无奈地说。

  李密也不满意在家的生活,反倒怀念起住校的日子,那时晚上可以和好友聊天儿,分享对未来的憧憬、规划,每天都很充实。一周固定几次与父母通话, 彼此也只有关心:吃得如何?学习紧张吗?多注意身体。如今这样的慰问不再,李密也更不知该同父母聊什么,她宁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和朋友煲电话粥,也不愿走 出去跟父母说说话。

  在肖方看来,和父母“同居”的理想模式是:像朋友在家借宿一样,有生活上的关照,情感上的交流,但彼此不过分干预对方,也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就像对待成年人一样。

  可现实却是,父母和孩子似乎永远扮演着学生与监护人的角色。当彼此都觉得无法达到预想中的局面,就意味着打开另一扇门的钥匙已经摆在眼前。在究竟是不是该离开家这点上,父母和孩子都很矛盾,也有些接受不了。

  “分离的焦虑是正常的,是情感外化的表现,像体温一样,在正常范围内都是可以接受的,但超过这个限度会让人感觉特别难受。”荀焱用“痛并爱着” 来形容这一过程:“这分痛带给孩子的最大意义就是,赶紧飞吧,不要找理由留在家,如果成人意味着一次痛苦的新生,那新生是必须的。”

  人生的每个过程都是一次成长教育,对孩子和父母均是公平的。当褪去稚气的孩子结束他的成人礼,或许父母能给他的最好礼物就是让他适时起飞。荀焱说。(记者 张黎姣)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报道:淮阳中学2012毕业生送别暨名企助学晚会成功举办 2012-08-23 17:28:08
          2012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招聘周启动 2012-08-21 09:29:15
          4成大学毕业生成“跳早族” 2012-08-15 09:59:55
          美国“双头连体姐妹”生活22年今大学毕业 2012-08-13 09:17:04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关于 毕业 我来说两句

爱问(iAsk.com)
教育正文页右侧--教育新知
无标题文档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