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中国各大“商学院”陆续迎来了新学员。身为某公司高管的张凡(化名)将以内地某知名大学商学院2011届新生的身份重回课堂,“打着领带来上课”,张凡对未知的课程充满好奇,非常兴奋。
这座名校商学院的“老学员”、私营企业家王澜(化名)却觉得“很受伤”,他至今无法忘记一年前发生在课堂上的一幕:讲台上,老教授说得兴致盎然,大谈如何在公司经营中注入儒家思想,如何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儒商”。突然,一位学员走上讲台,做出了一个“请”的手势,并说道:“既然您还没有对如何给商学院学生授课做好充分的准备,那就不要再浪费大家的时间了吧。”这位教授看着台下西装革履的学员们,愣了一下,随即拿起公文包,步出教室,消失在走廊的尽头……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根本无法想象。”王澜对这件事记忆犹新。在他看来,能把已经深谙人情世故的企业老总们逼到“撕破面子”的程度,这其中一定有深层次的、无法忍受的原因。
老教授的遭遇只是当下内地商学院现状之缩影的一部分而已,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很多人觉得商学院之于自己“伤不起”。商学院,究竟怎么了?
“我感觉自己手里的MBA文凭贬值了!”任职于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管史女士表示,我国内地商学院数量的猛增导致招生门槛降低,“同样一所学校,现在的录取分数比我当年低那么多,让我有种上当的感觉”。
文凭贬值
赚钱机器VS社会责任
如今遍地开花的“商学院”,起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在欧美较为流行的精英商科教育,即所谓的“商学院”概念也被引入我国内地。随后的二十年里,内地的商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速度之快超出了很多人最初的想象——仅2010年一年,就有55所高校新办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