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之后,中欧商学院第一个获得国际三大权威认证之一的EQUIS认证;之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获得了AMBA认证,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紧随其后获得了AACSB商学院认证,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也于去年同时获得了EQUIS和AACSB两项认证……各高校的商学院纷纷加快了给自己“验明正身”的步伐。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毛基业曾对此评论说,国际认证对于当下商学院的意义,就和当年中国企业做梦都想要获得ISO国际质量认证一样,“对自身发展和招生计划,都是一笔可观的无形资产”。
然而,也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如今内地高校参加国际认证的功利化心态过于明显,“片面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
记者了解到,一般而言,内地商学院要得到相关的国际认证,至少要做好三件事:1.明确创办的使命和教学目标;2.调配教育资源,满足不同学员的个性化需求;3.学院与企业之间深入合作。要实现以上三点,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
“商学院的国际认证,关键在于被认证的过程:如何使自己的软硬件水平符合国际化标准?如何尽早和欧美商学院接轨?但现在内地不少商学院申请认证的初衷异化了。”这位华南某知名高校商学院的院长告诉记者:“我也明白教学水平的进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人家都有了自己却没有,怎么说得过去?”
这位院长还向记者表示,正是在这种氛围之下,自己学校的商学院也不得不尽快申报国际认证,并集中运用学校的大量资源,在短时间内构造出了所谓“世界级商学院”的雏形。但问题在于,如此一来,即便让商学院顺利通过认证,“保质期”又能持续多久呢?
说到底,大家争相拼认证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生源,足够的生源是商学院能够持续经营的支柱。“尽管很多学员并不明白这些证书的具体意义,但他们就认这个。如果我们没有认证,他就去别的学校了,你说我们该怎么办?”这位院长无奈地诉苦道。
“一字千金”
高额学费VS缺乏创新
学员王澜作为商学院学员,直言自己对课程的期望值很高:“商学院的学费很贵,一旦决定来读了,肯定希望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她直言,像那位教授“泛泛而谈所谓的儒商思想、领导力”,比起所交的学费,感觉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