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三下乡”变味:住公寓玩无线网(3)

2011年07月26日06:00      光明日报             _COUNT_人评论

  1996年,14部委联合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思想认识,同时更多地为基层群众服务。缘何理应向所有学生开放的“三下乡”活动在部分高校已变成“内部操作”?浙江某大学辅导员杨威(化名)向记者吐苦水:“‘三下乡’是中央号召由上而下开展的,但学校在下乡支农项目上预算有限,资源多向科研倾斜,学院就不得不把名额、活动范围和规模尽量缩小。”

  湖南科技大学陈阳2010年暑假曾下往韶山市如意村,她分析“三下乡”的变味,学生的思想认识不到位也是其中原因:“一些大学生并未萌发对农村的真感情以及改变农村的决心。不知道下乡该做什么、怎么做,反倒抱怨下乡无聊、不好玩。”山西农业大学李静补充说:“部分学生除了目的不明确外,对待‘三下乡’的态度也有失偏颇,一些人将下乡视为去‘农家乐’,原本应供农村之所需、解农民之所困的‘三下乡’变成了田园游、农家乐、休闲度假的‘三游乡’。”

  当“三下乡”被部分学生冠以无聊、不好玩等词汇,本应“体验基层、调研现状、传播知识”的下乡活动便失去了应有含义和成效。

  实现体验与服务农村“双丰收”

  500个实践团、全国1000余个乡镇、10000余名学生……2008年中南大学启动大学生三下乡“百千万”工程计划。中南大学团委副书记杨飞龙介绍,“让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至少有一次下乡实践机会”的理念在校园内人人皆知,学校每年通过学生自主组队、与地方政府项目对接的方式,通过拨款与学生自费相结合的途径,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下到农村体验生活。贵州省毕节地区茶花村,就是中南大学下乡服务受益的典范。

  5年前,茶花村村小学原本只有两名教师,教室破旧不堪,一到大雨天,学生便只能在“下小雨”的室内活动。中南大学把桂花村定为服务基地后,由20余名学生组成的基地团每年暑假准时到访,成为桂花村村小学的“流动师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此期间感受深刻,多数人毕业后奔赴基层一线,下乡学生的家长在了解情况后,还自愿筹资重修村小学操场、食堂,有一位家长便出手支援5万元。

  中南大学不是个案。湘潭大学早几年便已开始由学生自主组团、申报经费,湖南农业大学借助其专业性,把下乡活动带入课堂,“百村百名大学生”培育工程(2007年,湖南农业大学启动“百村百名大学生”培育工程,对35岁以下青年农民进行培训,两年后授予学位)就是其成果。在各省、市,还有一批类似高校正在“三下乡”之路上大步向前。

  缘何这些高校“三下乡”活动成效显着?杨飞龙说:“学校增加投入是保障,一个贫困学生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谈何下乡服务基层、体验生活?另一方面,要讲究实效,农村有需求,学生就行动。但学生往往不知道下乡要做什么、怎么做,学校此时就要加强指导,在下乡之前对其进行培训、端正态度。另外,高校和社会要明白,支援农村不是唯一目的,下乡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了解农村,了解社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报道:80后美女大学生搭帐篷征婚 无车无房无所谓(图) 2011-07-25 16:24:01
          大学生暑期工4000元存款失而复得 2011-07-25 15:58:41
          90后大学生已怕当剩女 不少家长认为择偶重于就业 2011-07-25 14:37:09
          大学生横跨四省日骑行206公里回家 2011-07-25 14:29:53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关于 大学生 我来说两句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