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教,教之道!诗教是习惯教育,是应用艺术,是认识自己,影响世界的最有趣的办法。”邓西浩老师是河南洛阳人,现为洛阳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合欢诗教创始人;中国诗歌春晚河南组委会副主任;河南民办教育研究会理事。谈起“诗教”和“诗教研学”,邓老师作为“北派”诗教的代表,言语间总是流露出一种对优秀传统文的继承和发扬的使命以及新时期教育创新的担当。用邓老师的话讲“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中国青年的觉醒,中国青年的觉醒,离不开老师的启蒙和榜样的引领。”他愿意成为那个榜样,也愿意去做那个启蒙的人。

  “合欢诗教”既是习惯教育,也是启蒙教育

  据邓老师介绍,中国作为诗的国度,“诗教”自古有之。“诗”一直被公认为是最好的“家学”,因为可以体现“家风”,所以“诗书传家”便是中国人对家庭发展最好的期许。在新时期背景下,邓西浩老师倡导的“合欢诗教”以培养学生人“D(Design)N(Nature)A(art)”为核心理念,认为优秀是一种习惯。选择以“诗”作为教育载体,坚持“德智兼修,学以致用”。通过“诗”中的文字,走进“诗”的场景,去探索“诗”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探索进行学习,构建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体系,在大自然和人文艺术的探索和学习中,塑造一个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习惯”。培养21世纪最重要的核心素养——“设计思维”与“创造力”,找到一个人作为“人”的乐趣和“生”的意义。

  诗,虽高雅,但好诗,并不晦涩。“诗教”作为习惯教育,在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教育而言,“诗”也只是一种载体,一个实现习惯教育的“抓手”。没有真情,便没有好诗。所以“诗”讲“真”,“诗教”讲“做真人”。合欢诗教,教的是作为人的乐趣,教的是一个人认识自己影响世界的办法。

  “合欢诗教”对“树人”的积极影响

  作为习惯教育,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影响深远;作为应用艺术,对学习者自身而言学习效果明显;作为学习本身而言,其学习内容丰富(包含了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学习形式多样(书法、朗诵、绘画、创作、诗画、情景剧等。)贴合通识教育,降低了入学门槛,不增加学习者的参与负担,不拉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内耗时间,反而是枯燥知识学习过程中一种实现自我调节的手段。其中表达能力包含了情绪管理。

  “诗教研学”是有趣的学习方法

  实践和体验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诗教在研学方面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游学需求,通过开展寓教于乐的研学课程,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感受传统文化和诗词的魅力的同时找到对“大语文”的学习乐趣和方法。

  学习诗教研学与开展诗教研学的的意义:

  一是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提升人格魅力。读诗可以帮助孩子塑造灵魂,体味人情,更好地认识和感觉生活中的美好;写诗则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表达和分享岁月里的深刻感悟和诗性情怀。在诗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中,托物言志,帮助孩子体会万事万物蕴藏的丰富情感。

  二是提高文学造诣,掌握文字之美。通过诗歌的学习,掌握最精美的语言,懂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传达的语言之美。在日常的口头及写作表达中,使孩子“腹有诗书气自华”。

  三是了解传统文化,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古文。作为近体诗的唐诗宋词以及近千年的文言文的很多意向和语言从《诗经》、《楚辞》等古诗演化而来。《诗经》是一部中国传统生活的百科全书,历史典故、祭祀制度、婚姻制度、礼仪、服饰制度无所不包,通过诗内容和背景讲解,充分理解三千年前先民的生活方式。帮助孩子更好了解传统文化背景,有助于文言文的学习掌握。

  四是做最好的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中国的古诗尤其是《诗经》,诗的内容与大自然紧密结合,通过《诗经》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带领孩子沿着先民的吟唱,去自然中探索各种动植物。诗的内容丰富多彩,知识多样,既是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最好的知识载体,也是这两种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使孩子成为一个有文化、有知识、有修养的完善的人。

  诗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如“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及“诗言志”“思无邪”等为人熟知的表述的促动下,诗歌的影响遍及从国家社稷、社会风尚到日常礼仪、个人修为的不同层面。“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教研学以一种自由活跃的教育方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诗、写诗、诵诗、感诗、悟诗,提高学生诗词阅读技能和培养诗词艺术欣赏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文 贺莹莹)

  (责任编辑 侯明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