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中原名师初中历史工作室主持人王涛以及工作室成员游正漫、刘婕、郑意、耿雪聪等多位老师设计的研学实践课程《追寻郑州记忆》再次开展。该课程也是中原名师王涛初中历史工作室《郑州人文景观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的研究过程和重要成果,通过组织学生遍访郑州的人文历史遗迹和纪念场馆,引导学生探寻郑州的悠久历史,体悟家乡文化的积淀和厚重。
该研学课程以历史时间为线索,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家乡古今变化,在浸润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目的是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了解家乡历史变迁,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河南省教育厅等10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对学校已有的多项研学活动实践进行锤炼提升。其中,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王涛中原名师工作室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从学情、校情出发,依托郑州历史人文课程资源,围绕“追寻郑州记忆”的主题开发了系列研学课程。
郑州作为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对于中学生了解历史、指导现在、规划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郑州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框架迅速拉大,更需要郑州新市民了解郑州历史发展变迁,从而认同郑州传统文化,升华家国情怀,更好地建设这座城市。
据研发老师介绍,七、八年级的学生对真实情境中的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对家乡历史及研学活动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学生们渴望通过研学活动的实践学习来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家乡。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促进学生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历史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检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追寻郑州记忆》研学前的准备
研学旅行给了学校更大的教育空间和更全面的教育环境,把旅行变成课堂,把社会当成教材,把世界当成老师。一场研学旅行,前期的策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的老师们在研学前做足了准备工作。
研学小组的老师们提前两周统计参与研学活动的学生名单,并且和参加研学活动的学生家长建立联络微信群,时刻保持联系。由学校为带队老师开具介绍信,所有带队老师提前到研学活动地考察,对现场进行认真勘察,确定路线、收集资料、制定学案。
另外,老师们把安全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对活动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做好应急准备。提前一周制定研学活动安全预案,提前告知家长接送学生的集合地点、时间及安全注意事项,邀请感兴趣的家长全程参与研学活动,并为研学活动提前确定至少3位指导老师。根据“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参加研学实践活动的学生,提前一周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完成研学前的预习任务。
研学活动出发前一天,学校组织召开研学活动说明及安全教育大会。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技能培训,使他们牢固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他们守纪律、讲秩序的良好习惯。
研学实践考察探究内容及成果展示
《追寻郑州记忆》系列课程围绕郑州历史,共有以下5个课程构成。
《走进星空下的村落——对话郑州史前先民》带领学生们穿越星空下的村落,探寻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通过实地考察史前建筑群、大河村先民文物,对话郑州史前先民,探究郑州产生文字前的历史和先民生活。感受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加深对大河村遗址文化内涵的认识。
《我的家乡是王城——郑州古都文化行》结合教材中关于中国夏商时期历史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于商代青铜器等方面的知识围绕展开。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发掘知识,让课本内容在实践活动中得以验证和体现。走近郑州商城遗址与商城文化公园(三角公园),在教师讲解和小组合作中,考察探究郑州商城遗址考古剖面、郑州鼎模型、三角公园中的商代生活雕塑、甲骨文及图腾文化等商代文化符号,认识郑州的商代王城遗址和郑州成为八大古都之一的历史文化渊源。
《我从汉朝来——探寻隐藏在郑州民俗中传统文化密码》把研学地点选在了郑州文庙和城隍庙。郑州文庙始建于东汉,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庙之一。这里既是尊孔之地,又肩负着宣传礼教、传播文化、弘扬儒学的重任,其本身已融入古代郑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古代郑州社会经济、文化、教育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祭祀西汉大将纪信的郑州城隍庙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和文庙两地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通过实地考察这些与汉代历史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郑州文庙和郑州城隍庙,了解郑州文庙的前世今生,郑州城隍与楚汉相争历史的关系,从而感受郑州的历史传承和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郑州民俗中隐藏的历史密码。
《火车拉来的城市——近代郑州崛起的关键事件》结合学生在校所学的洋务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等相关内容,实地考察郑州二七纪念馆,了解京汉铁路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引导学生了解由于京汉、陇海两大铁路交汇于郑州等历史因素,郑州开始重新崛起,从而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因为铁路工人的集中,郑州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的工人运动——京汉铁路大罢工的总工会所在地和罢工发起地,通过这一历史事件的近距离学习,引导学生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斗争智慧和大无畏精神。通过该研学活动的开展,老师们希望进一步将二七精神发扬光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培养独立自主、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
《读懂郑州记忆,回望家乡来路》系列课程的最后一篇,是通过实地考察郑州档案馆的郑州记忆展厅,将实践研学成果与展馆学习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回顾从史前到今天的郑州历史记忆脉络,通过郑州今昔对比,感悟城市发展的光辉成就。研学过程中,同学们在参与实践接受教育的同时,更能深刻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每批同学在学习后,都激动地表示要努力学习、发愤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系列研学活动结束后,研学小组的老师们会组织学生撰写研学考察报告。通过这一方式,帮助同学们梳理在研学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知识,让同学们能够在整个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变革的大背景下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郑州,了解到它的历史变迁,从而构建起历史和生活的有机联系,更好地培育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去,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责任担当、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学课程设计要符合实践性原则
研学旅行是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一项教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研学是目的,旅行是载体,课程是灵魂。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种巧妙的课程活动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实现研学综合育人的目的。
“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首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浸入式的学习,不断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好的研学课程一定是具备安全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实践性原则,如果研学没有充分结合学情,没有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认知的特点,那么由此衍生的研学实践活动一定会失败。”研学小组的老师说道。
这样的研学活动在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还有很多,充分体现了学校对研学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在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罗敏的倡议下,学校还成立了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少年共产主义学校,将育人目标与研学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鼓励教师大胆创新,通过实践学习的方式,把个体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红色精神的弘扬等意识和信念根植于学生内心,让他们浸润其中,更好地理解与感受,从而更好地践行下去。
每一次研学旅行活动对学校老师来说都是一次考验。在出行中,带队老师要保证每一名学生的安全,要打破学科界限,触类旁通,了解其他学科知识。研学老师的努力不容忽视,但也需要社会资源和家长的配合,各部门通力完成研学任务。
“我觉得研学是体验式的学习,在研中学、在学中悟、在悟中成长,大概就是研学的意义吧”,研学小组的老师这样说道。而参加的孩子们更是喜欢不已:“一边看着课堂中看不到的真实历史遗迹,一边听着老师和同学们的精彩分享,一边完成充满趣味的学案,我觉得这样的一天学习,比在教室里一周的收获还要多”。许多全程跟学的家长还有自发参与的社会游客都为师生们在研学中的表现点赞,说这样的活动太好了,就该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不断设计新的研学方案,引导学生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近距离触摸历史,继而感受社会变迁、认同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成为“有文化底蕴、有责任担当、有情感温度、有人性光辉”的“四有”学子。(文 贺莹莹 李培)
(频道主编 侯明廷 编辑 贺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