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个学生,61个班干
一大早刚进教室,7岁的阳阳就冲向饮水机。顾不上卸下背上的书包,他弯腰拧开排水管,把陈水接到一只水桶里。接着,拎起这只大号粉色水桶,摇摇晃晃地穿过拥挤的楼道,将水倒进盥洗室的水槽。
看起来,这只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儿,但对那个壮实的小男孩来说,换水绝对是项“神圣的工作”。他是班级里顶顶重要的一名班干——饮水机管理员。
不过,在长沙市天心区青园小学二年二班,“重要人士”还包括假日小队队长、盆花管理员、白托管理员、走读生路队长等等。总之,全班61名学生,就有61名班干。
从这届学生上一年级开始,班主任夏湘华就在班上设立了20多种职务,让孩子们通过填写申请、发表演讲竞聘、民主投票,最后持聘书上岗。如今,青园小学一、二年级的所有班都采用了这种模式。
10月8日,教师夏湘华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种“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特殊班干制度最终目标是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荣誉感和归属感。
自打上个月,孩子们都升入二年级后,这位教师又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为了淡化“官僚意识”, 她干脆取消了固定的“班长”职务,改为按学号轮换。
要是我不是班长,真想揍他一顿
属于二年二班的早晨从“推广普通话委员”的“一二三,快坐好”开始。这个声音响亮、咬字清晰的小姑娘每天早晨都提前10分钟到校。她掌管着班级的钥匙,每天清早还要站在讲台上组织大家早读。
与此同时,班主任助理小毅已经开始在黑板上写下“值日班长”的名字。不过他太矮了,只能站在一张小板凳上,稍有点费劲地擎起手臂,够着黑板。
多媒体管理员同学则忙着打开电脑、电视屏幕和投影仪。描述起自己的职责时,这个长着酒窝的小男孩一脸严肃,“我很重要的!不开电脑就上不了课了。”
学校晨会开始前,语文课代表帮助老师整理队伍。他手里拿着一套小葵花贴纸,从排头走到队尾,由头到脚地检视每个人。很快,他把两张贴纸摁在了站得笔直的阳阳脑门上,又碰了碰小毅的脚,提示他“挨到线站!”
但十几分钟后,这个充满威严感、可以给同学“贴葵花”的班干就变成了被督促对象。即使身为语文课代表,他也被所在小组的语文组长吼了一嗓子:“交作业!”
课间,环保小卫士会捡起地下的纸屑。做眼保健操时,纪律委员在教室来回巡视。中午,“白托生”管理员协助老师发放午餐。放学后,走读生路队长会 举起象征他身份的“二年级二班”葵花型路牌。他不时回头看着身后的队列,只要有不安分的同学试图跑到马路边,这个壮实的小队长就会力喝一声“归队!”
体育委员小健的妈妈说,儿子“特别珍惜自己的小小的岗位”。即使他的全部职权范围,只包括协助体育老师列队和检查课间操质量。
“曾经还发生过‘暴力执法’事件呢!”这位妈妈半开玩笑地说起去年的往事。那时候他遇到不服气的同学,就会动手打人,“打到别人服气为止。”因 为打架,该体育委员一度被“解聘”,平日里摔了跟头也不喊疼的小家伙,一路哭着回家。直到他努力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行表现,才“复出上岗”。
看起来挺威风的班主任助理回家后,也曾因一个总捣蛋的小朋友无奈地表示过:“老爸,要是我不是班长,真想揍他一顿!”
卫生委员也没想好治理乱扔废纸现象的“战略方针”。眼下,那个有点害羞的小女孩所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帮他捡”。
在10月8日的一场“述职报告会”上,语文小组长之一驰域第一个站起来。他高昂着头,响亮地陈述着自己每天收发9份作业的职务,并在即将结束演讲时补上一句“为同学们服务”。
小伙伴时刻监督着他的“服务质量”。一个小女生大声赞扬:“他收得很齐。”还没忘记来一个“粉丝式”的漂亮笑容,露出换牙的缺口。
可一个小男生跟着就跳了起来,他指着驰域大喊:“有一次他自己也没交!”
“述职报告”遭遇吐槽,驰域小组长马上气鼓鼓地回应:“我现在都交了!”
妈妈软磨硬泡地希望孩子将志愿换成“班主任助理”,因为“图书管理员没有权力”
2011年暑假,夏湘华即将接手新一批一年级学生。那时,这位教龄18年的老师已经想好了要让班上的孩子“人人有事做”。这样的构思来自一本名为《班主任工作漫谈》的书,作者在书里谈到,要把班级管理工作细化,给每个孩子一个职位。
“在从前的班干部制度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夏湘华说。开学前一周,她每天临睡前都在电脑里设计岗位、拟定竞聘计划。
这场“竞聘”最初名为“一(2)班小干部竞选活动”,包括提交申请表格、举行竞选班会和宣布结果。那时,夏湘华为孩子们提供的选项里,“班长”、“副班长”等“听起来很威风”的职位还存在。
后来成功当选的体委,当时把小手背在身后,有点紧张地拉票:“我叫小健,我想当体育委员,请大家多支持我,投上宝贵的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