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人发现者李占扬教授和许昌人头骨模型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李岩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从省科技厅、省文物局获悉,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主办的“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今日(27日)揭晓,我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占扬团队“许昌人”研究成果入选,成为科技部发布13次年度十大科学进展后,我省学者主持的科研项目首次获此殊荣。

发掘现场发掘现场
发掘现场发掘现场

  主办方的颁奖词说,这项研究“中国发现新型古人类化石”,填补了古老型人类向早期现代人过渡阶段中国古人类演化上的空白,表明晚更新世早期中国境内可能并存有多种古人类成员,不同群体之间有杂交或者基因交流,为中国古人类演化的地区连续性以及与欧洲古人类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在今日下午举行的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专家解读会上,专家组认为,“在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发现的头骨化石,填补了古老型人类向早期现代人过渡阶段东亚地区古人类演化上的空白,是中国学者在古人类学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中国人正在改写人类起源的历史。”

  据介绍,2014年启动的许昌人头骨化石研究,李占扬教授是项目负责人,并承担地质地层等方面研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承担头骨化石研究和年代学方面的研究。

  经十余年的考古发掘和近三年的联合攻关,李占扬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中国许昌出土晚更新世人类头骨研究》(Late Pleistocene archaic human crania from Xuchang, China)发表于2017年3月3日《科学》(science)杂志上,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此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项目号111-2-09)等基金项目的支持。

许昌人1号头骨3D虚拟复原图许昌人1号头骨3D虚拟复原图

  许昌人2号头骨尼安德特人特征

  据介绍,东亚现代人起源研究项目,以李占扬教授主持发掘的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为依托,已连续开展了13年。2007年和2014年分别发现“许昌人1号头骨”和“许昌人2号头骨”,被评为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遗址出土有丰富的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人类文化遗物,对于探索现代人起源,了解早期人类的行为艺术,都有着极大的潜力。

  目前,省科技厅已设立“河南省东亚现代人起源国际联合试验室”,试验室负责人李占扬教授已组织了若干个国际团队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集体攻关。

  链接A

  2017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名录(按得票多少排序)

  1、实现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

  2、将病毒直接转化为活疫苗及治疗性药物

  3、首次探测到双粲重子

  4、实验发现三重简并费米子

  5、实现氢气的低温制备和存储

  6、研发出基于共格纳米析出强化的新一代超高强钢

  北京科技大学吕昭平研究组与合作者

  7、利用量子相变确定性制备出多粒子纠缠态

  8、中国发现新型古人类化石

  9、酵母长染色体的精准定制合成

  10、研制出可实现自由状态脑成像的微型显微成像系统

  链接B

  李占扬简介

  出生于1961年,河南太康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第一研究室主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学术骨干,文化部优秀专家,河南省首批“四个一批”人才,获首届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曾荣立个人二等功。

  1993年至1997年,主持河南西峡盆地恐龙蛋化石调查、发掘与研究,发现、鉴定恐龙蛋化石万余枚,获1993年世界十大科技新闻。2005年至2015年,主持灵井许昌人遗址考古发掘,发现2颗10万年前头骨化石等9个古人类个体,入选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有6部学术及科普专著,其中,《白垩纪之光-西峡恐龙蛋考察漫记》一书,获第四届全国科普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