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郑州日报

二七纪念塔见证郑州的华丽转身(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丁友明 摄二七纪念塔见证郑州的华丽转身(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丁友明 摄

  本报记者 黄永东

  “80年代我还在上高中,骑一辆自行车就能把郑州转个遍。”在碧沙岗公园的树荫下,一位1959年出生的老人回忆改革开放初期的郑州,“城区范围,北边到农业路、东边到城东路、南边不到航海路,西边过桐柏路仅有几个厂,大部分地方还是麦地。”老人的话在《郑州市志·城市建设卷》上有数据印证:1981年郑州市区面积65平方公里,市区城市人口约78万人,只相当于如今一个大县城的规模。

  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不临边、不沿海,原本人口、规模均不占优的城市,却在后来的发展中,吐故纳新,化蛹成蝶,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成长为中国中部地区的特大城市。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底,市区建成区面积已达500.8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已超过500万人。

  城市发展速度惊人 早期规划屡被突破

  冯玉祥1928年驻扎郑州时,郑州所有的城区均在今天的郑州火车站以东。为纪念阵亡的将士,冯玉祥在铁路以西的荒郊修建了烈士陵园,题名“碧沙岗”,取“碧血丹心、血殷黄沙”之意。上世纪50年代,郑州市区发展到西区,该地成为碧沙岗公园。

  碧沙岗公园如今成为许多老人夏日纳凉的去处。其中有一些是土生土长的郑州人,40年前正当青春。记者让他们回忆年轻时郑州城市的边界在哪里,好几个人都猛然惊觉,“不知不觉间,想不到郑州城市已经变得这么大”。电业局一位退休职工说,上世纪90年代,去现在的新力电厂,感觉是郊区,如今已被围在城市内部。年轻时曾站在市政府楼顶参观飞机撒传单,一眼望过去满城都是绿色,因为多数建筑都没有树高,如今城市到处都是高楼,大树反而显得矮小了。

  《郑州市志·城市建设卷》记载,1979年,市政府抽调40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1982年规划成果出炉,1984年获得国务院批准。规划文本中这样表述:现状1981年,市区人口78万人,建成区面积65平方公里。规划到1985年人口控制在85万人,用地面积71.2平方公里;到2000年人口不超过100万人,用地面积在104.8平方公里。谁也没想到,这些规划目标屡次被突破:1985年,郑州中心城区人口数已达90.4万人,用地面积达72.2平方公里;2000年,郑州市区人口已超20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33平方公里。

  107国道改建历史

  反映城市扩张步伐

  连日高温酷暑后,人们都希望能来一场大雨。7月下旬的一天,记者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很多人发了市区下雨的消息。晚上回到高新区住处,外地来郑的亲戚却称“从早到晚没见一滴雨”。亲戚赞叹道:“郑州城市真够大的!”

  这位亲戚不知道的是,比起武汉、西安等其他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历史上的城区范围其实特别小。1905年平汉铁路通车时,郑州只是一个县城,只有几平方公里。到改革开放初期不过几十平方公里。郑州现在近50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大部分都是几十年内从无到有新发展出来的。

  途经郑州的107国道四次改建历史是这一发展过程的明证。

  在市公路局,老交通人陈林帮记者查阅了《郑州市交通志》。1981年划定国家干线公路网时,北京至深圳、连云港至天水的两条国道在郑州城区交会。北京至深圳的国道后来被编号107。“许多人不知道,最初几年,107国道是穿越郑州市中心走今天的大学路转金水路到花园路一线通行的。”陈林说。

  1986年,黄河花园口公路大桥通车,走107国道南北向过河车辆增多。为避免大量过境车辆进入市区,当时市区东侧(如今中州大道一线)规划建设了一条新公路。1989年通车时,这条路被称为107国道绕城新线。“绕城”这个词,反映了当时城区边界远在中州大道以西。

  1998年,郑州建设环城快速路,中州大道作为东三环一部分使用,成为城市市政道路。有关部门随后在中州大道以东5公里外建设107国道新线。这条路后被称作107辅道。

  2009年,伴随郑东新区建设,107辅道又被圈进城市内部。交通部门再次东移3公里,建设了新107国道。这条新国道许多人并不知道,因为建成后不久,航空港建设启动,就改称“四港联动大道”,成为连接市区至航空港的市政道路。

  107国道2014年后又启动了第四次改建,往东再移9公里,到达中牟万三公路一线。累积计算,短短三十年间,郑州城市边界向东扩张了17公里。

  踏着城市化的节拍

  外来人口加速流入

  和省内城市比,郑州的城市规模曾经远不如开封和洛阳。为何改革开放后郑州的发展这么快?

  市城乡规划局一位专业人士认为,郑州近十几年的城市规模是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踏准城市化进程节拍而快速扩张的。所谓城市化,是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市聚集,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不断扩大的社会发展过程。

  他说,郑州的城市扩张,起源于多种因素聚合的先天基础,后天发展则主要是踏准了城市化进程的节拍。改革开放以来,郑州的城市边界不断有新突破,说明郑州近三四十年来成为河南人口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流入地。

  他认为,改革开放前,铁路交会枢纽、省会迁郑、重工业基地建设为郑州城市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商业的繁荣、交通的发展、产业的增加,各种信息流、交通流、资源和产业在郑州不断集聚,促使外来人口加速流入郑州。人们进入郑州后,生产、生活的效率因互相分工交换而大幅提升,更多的就业与发展机会不断涌现;这就进一步吸引人口增加、产业集聚,从而让郑州的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充。

  四轮城市总体规划

  对应阶段发展目标

  郑州城市由小到大,并非一蹴而就。

  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负责人说,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城市每一次总体规划都对应着一个时期的主导发展目标,政府部门以此目标为统领,调集各方力量投入城市建设,助推作用很大。

  改革开放后第一轮总体规划编制的是1982版,郑州被定位为河南省省会、重要铁路交通枢纽和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之后,郑州开辟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黄河风景区,同时还修建了新郑国际机场、郑汴洛高等级公路、京深高等级公路。

  第二轮是1998版总体规划,国务院确定郑州为河南省省会、陇海—兰新地带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著名商埠。这一版规划提出城市东西为主要发展方向,之后郑东新区启动建设。

  第三轮是2010版总体规划,郑州被定位为河南省省会,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版规划指导下,郑州在航空、高铁、铁路货运、高速公路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刚刚启动编制的《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把郑州建设成“具有创新活力、人文魅力、生态智慧、开放包容的国家中心城市”,将是这次总规编制的主导目标之一。

  从省会、轻纺城到商贸城、综合交通枢纽,再到国家中心城市,郑州正是在一个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积累上,从历史上的“大郑县”逐步成长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