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以来,东方今报推出系列报道,对郑州市部分道路路灯常年不亮的现象进行了聚焦。让不少市民难以理解的是,这些路段不仅常年不亮,而且历经多次反映,仍然坚持傻傻站着,从不睁开眼。

  ▶而根据记者获得的信息,目前郑州市长期“闭着眼”的道路实际已超过60条之多,其中,有的路段甚至六年左右未曾点亮路灯。那么,原本应当流光溢彩的夜景为何失了色,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路灯经过市民常年反映仍然不亮?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宋迎迎/文图

  现状:超过60条道路路灯不亮

  到目前为止,东方今报已刊发8篇报道,先后对豫英路、金冠路、魏河北路、丰庆路、香山路、新城路、清华园路、化工路以及长柳路9条“闭着眼”的市政道路进行关注。

  本报报道发出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至今已收到了市民反映的数十条路灯不亮的线索。郑州市到底有多少条道路的路灯长期“闭着眼”?针对这一问题,记者曾询问了郑州市精细化管理服务办公室,该办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尚不掌握这一情况。    

  采访期间,东方今报记者独家获得一份2016年7月被提交给郑州市政府的《郑州市市政工程路灯无电源或电源负荷一览表》,该文件显示,包括本报此次报道的豫英路(原名魏庄西街)、金冠路(原名体育路)等道路在内,郑州市共有62条道路因为“无电源”或“负荷不够”无法投入使用。    

  62条道路路灯不亮,受影响的市民显然是个不小的数字。    

  那么,两年过去了,如今这份名单上的道路亮了多少?目前,郑州市路灯不亮的道路是否还是这么多?    连日来,记者随机挑选了其中20条道路,通过实地走访和网友反馈进行验证,发现仍然全部不亮。同时,郑州市相关部门的多个消息源也向记者证实:对于目前郑州市路灯不亮道路的数量,62条这一数字仍然“只少不多”,因为这些数字中还没算上各融资平台和区建道路中的“闭眼路”。

  记者注意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照明管理规定》,“新建、改建城市道路项目的功能照明装灯率应当达到100%。与城市道路、住宅区及重要建(构)筑物配套的城市照明设施,应当按照城市照明规划建设,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施工、验收和使用”。

  然而,在记者调查和上述表格中存在的大部分道路,虽然多年以前就已经建成通车,有的却长达六年仍然“漆黑一片”。郑州市范围内,为何会存在如此多数量的“闭眼路”?小小的电源问题,为何难以解决?    

  “道路规划与照明规划脱节,城市道路建设与配套设施建设脱节,这是郑州市路灯问题的原因之一。”采访期间,郑州市建设部门、城管部门多位知情人士向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建设单位:城建速度太快 路没修好电源就被用满了    

  郑州市建委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道路在建设时,设计图纸上会表明给路灯预留的专用电源点,按理说,施工方在建设时只要按图纸施工,等建好之后接上电源就万事大吉。可问题就出在,往往有时候路灯建设完成之后,往电源点上接时才发现负荷不够,带不动。他认为,这与郑州市城建速度过快有很大关系。    “在做设计图纸的时候,给的电源点应该是都能够带动路灯的。关键的问题是,路往往一修就是两三年,现在郑州的城建速度又这么快,这期间不知道新建成了多少条道路,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另外,要是碰上哪里拆迁把变电站给拆了,路灯建好之后没了电源,也没法点亮。”郑州市城建集团一位工作人员说,对于这类情况,作为建设单位也很头疼。    

  ◆照明主管部门:缺乏全市统一路灯规划 建设单位很少进行先期技术咨询    

  郑州市城市照明灯饰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则认为,郑州市路灯照明专业电源在灯饰管理处手中,因此,某个路段的负载现状,他们最清楚。但各建设单位在建设时往往闷头施工,少有找该处进行前期技术咨询,导致出现“路建完,灯带不动”的现象。    

  “这实际上是郑州市的管理体制造成的,建设、管理两张皮,导致出现设计和建设脱节的弊端。”该负责人表示。    对于这一现象,不少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郑州市应当在出台每年的城建计划时配套出台专门的城市照明规划,预先确定“建这么多路,路灯到底能不能亮”。    那么,郑州市目前是否有这样的照明规划呢?    

  郑州市城市照明灯饰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郑州市并没有正在实施的针对路灯的专门规划。他同时表示,郑州市首次制定的路灯规划其实早已报到规划局,等着上规委会,但“不知为什么还没批下来”。    “如果没有这个规划,建设单位在路灯建设上还是会各自为政。”这位负责人强调。

  探因:“闭眼”道路如何形成

  尴尬:

  缺乏强制规定导致“多头管理”

  比路灯不亮更让人们头疼的,是不知道哪个部门能够解决,更不知道路灯何时能亮起来。采访期间,市民们告诉记者,他们在反映路灯不亮的问题时,常常会遇到在城管和建设部门间被推来推去,推到最后不知道找谁管的恼人局面。

  “说实话,我们也有自己的苦衷。”郑州市城市照明灯饰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虽然该处是郑州市城市照明管理部门,但由于郑州市路灯事业采取“建管分离”原则,建设单位如果不向该处进行移交,那么养护工作还是得由建设单位负责。    记者查询发现,2006年施行的《郑州市城市照明管理办法》确有类似规定:政府投资建设的城市照明设施,在办理移交管理手续后,由市城市照明管理机构负责维护和管理。不过,该文件中,并没有要求路灯在建成后强制办理移交。    

  记者从郑州市建委等方面了解到,郑州市区的道路建设方不仅有市政工程建设中心,还有城建集团、建投集团等。除此之外,各区和开发商等社会单位均有自建道路。    “如果真是这样规定的,那么,郑州市的精细化管理可够混乱的。”市民们吐槽说。

  专家:

  政府部门不能“贴胸牌”各扫门前雪

  “郑州市出现如此多只有半天亮的道路,是因为配套设施没有跟上城市建设的速度,而这恰恰反映出城市只注重一味扩张带来的弊病。”一位长期关注城市建设领域、不愿具名的观察人士告诉记者,如果城市建设只追求速度,而忽视了路灯、绿化、雨污水等涉及民生问题的细节,就会造成“粗细腿”发展的尴尬局面。

  “路灯是城市的窗口,事关城市的形象,也体现着城市的管理水平。”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无论是流光溢彩的城市亮化工程还是各地正在力推的精细化管理,让路灯发挥本来的照明作用是最基本的要求。郑州市如此多的路灯建而不能亮,对城市形象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相关政府部门显然属于行政不作为,同时也毫无疑问是对纳税人钱财的极大浪费。    竹立家同时认为,从政府治理的角度来看,虽然各部门都有自己固定权责,但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不能贴着胸牌只扫自家门前雪,这样也就谈不上精细化管理。    

  “现在我们一直在提倡综合治理、精细化管理。什么是综合治理?各部门既有主要责任,也有次要责任,只要与自己的管理范围有交集,就应该主动过问。这么多路灯不亮,还发生了车祸,路长、街道、区、市甚至交警等职能部门都不知道吗?如果每个看到这一现象的政府部门都能够主动过问、督促,那么,这样的民生问题还会拖这么久吗?”    竹立家建议,对于郑州市路灯常年不亮的问题,市级人大不仅可以在立法上查漏补缺,对制度进行完善,同时,也要发挥监督作用,对政府部门的不作为问题进行监督。另外,郑州市也应当跳出“部门之争”,从市级层面给市民一个权威的回应和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