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两年前,这是一场美丽的遇见:快的、滴滴打车软件陆续面市,用高额补贴激励政策“感化”出租车市场,但是后来竟引来出租车市场的“反水”。这,到底是为何?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出租车遇上互联网,到底有着怎样的纠结?
□东方今报记者 付雨涵
【初相见】
用我高额补贴
换你深情下载
2013年6月,因为一款软件,出租车市场初现一丝骚动。快的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出租车司机进行量身定做,预约用车。
郑州很多出租车司机纷纷下载软件,通过APP安全便捷地接生意,同时通过减少空跑来增加收入,何乐而不为呢。“GPS自动定位,智能推荐目的地。同时支持语音发单,只需说出要去的地方,软件就会识别出来,特别方便。”曾经的快的用户李永海说。
同年,滴滴打车上线,开启一键叫车,增加异地预约功能,这无疑给市场又注入一股新鲜、充满竞争力的血液。
“有人为你提供客源,为你补贴费用,为你增加便捷透明的叫车服务,让你在一天时间里多挣钱,你还会拒绝吗?”郑州的哥李顺利坦言,他仿佛看到了事业的春天,准备大干一场,也邀请身边好友纷纷下载软件。
为争夺更多用户,增加软件下载率,滴滴和快的打车软件,不惜花费巨资,补贴出租车司机和乘客,以让利赚取大量粉丝用户。
查看评论(44)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