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5月13日专电(记者双瑞)随着一档以传承方言文化为口号的电视节目的热播,乡音土语再受关注。与一些语言学家认为汉语方言正走向衰落相反,近几年社交平台上不断涌起“玩转”方言的热潮。其中,多首接地气的方言“神曲”轮番爆红,网友称“被正能量洗脑也甘愿”。
“听话听音儿,求河南人办事得听他说几个‘中’。要是半晌不吭气,最后冒出一个‘中’字,这事儿就成了,要是你话音刚落他就一连串‘中、中、中’地满口答应,那基本就不中了。”因创作河南方言歌曲一炮而红的史不凡这套方言理论,也是他对作品受追捧的私人注解。
在史不凡看来,方言自带亲切属性,有些话必须用乡音土语说,才能表达出独有的韵味和情感。2013年,他的业余试水之作《我是不是恁哥》甫一亮相就传遍街头巷尾,网上点击量一举突破千万,被奉为方言“神曲”。由于歌中刻画那位逢人称兄道弟、看似仗义实则无用的小人物毛子哥太过深入人心,史不凡的本名少有人提及,“毛子哥”倒成了他行走江湖的名号。
此后,内容各异的河南方言音乐作品接连出炉,部分歌曲因地道的方言说唱,一度成为河南人聚会闲谈的必备节目甚至老乡相认的接头密码。在其他省市,用方言创作的歌曲也不断走红,如湖北方言作品《武汉拐子哥》、主打南京方言的《啪啪歌》、主打青岛方言的《挖蛤蜊》,以及陕西方言演绎、歌词达5000余字的《陕西木有啥》等,曾分别被当地人戏称为“洗脑神曲”。
“这些歌通俗易懂,用词地道,节奏感也强,听几遍就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史不凡称,传唱度高也是方言影响力的一种表现。事实上,生活中已很少使用方言,甚至对部分方言词汇十分陌生的青少年,也对充满幽默感的方言歌曲表现出了浓厚兴趣。河南洛阳一名小学生熟练掌握好几首方言歌曲,在同学中很受追捧。
有意思的是,在诙谐、接地气的外表下,这些走红的方言歌曲往往还包裹着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