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口仓遗址(含汉将军城)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东北15公里河洛镇七里铺村东原上,高出河床50米。北临黄河,南有连霍高速公路,东凭虎牢关隘口,西边是黄河汇流处,地势险要,交通便利。2009年6月被公布为第二批郑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洛口仓遗址 巩义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据史籍记载,在洛口南原上设置粮仓,是从秦代开始的,当时称“敖仓”。《五代史》载: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七月,“洛水泛涨……巩县河堤破,坏敖仓”。秦代敖仓一直沿用到两汉和南北朝。随着当时河洛漕运的发展,粮仓规模不断扩大,北齐曾在粮仓东西两侧建造两座仓城。《周书·武帝纪》有齐王宪“围洛口,收其东西二城”的记载。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又在洛口设粮仓,称“兴洛仓”,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隋代三大粮仓之一。

  《隋书·地理志》:巩县“有兴洛仓”。《河南府志》:“兴洛仓即洛口仓也。隋置仓于巩者,以巩东南原上,地高燥可穿窖久藏,且下通河洛漕运也。”《读史方舆纪要》:“隋大业二年于巩东南原上筑仓城,周回二十余里……亦曰兴洛仓……十二年,命移兵守洛口仓城。”《唐书·食货志》宣州刺史裴耀卿曰:“今汉、隋漕路,濒河仓廪,遗迹可寻,可于河口置武牢仓,巩县置洛口仓,使江南之舟不入黄河,黄河之舟不入洛口,而河阳、柏崖、太原、永丰、渭南诸仓节级转运,水通则舟行,水浅则寓于仓以待,则舟无停留而物不耗失,此甚利也。”民国河南省《巩县志》记载:“隋初,漕关东之粟以实京邑,有洛口仓,唐因之。”据《资治通鉴》载:“大业二年,置洛口仓于巩东南原上。筑仓城,周回二十余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石以还。置监官,并镇兵千人”。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农民起义军领袖翟让、李密率部攻占兴洛仓,并开仓放粮,在巩县称“魏公”,巩南设坛场。到了唐代仍然继续使用,洛口仓是隋唐有名的大粮仓。唐中叶开始衰落,到唐末即行废弃,以后逐渐荒废。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巩县志》记载:“洛口仓,在县西(东北)坊廓保,昔隋炀帝置仓聚粟于此地,穿三千余窖。”洛口仓位于洛水流入黄河处的山冈上,山原高,土层厚,异常干燥,交通非常便利,向西百里即到东都洛阳,出了洛口便到黄河,可直通全国各地。当时大半个中国的粮食直接由黄河运来储藏于此,以供应国都和全国之需,当地群众称这儿为“将城”。在仓南水沟南边有一条曲折的小道,它通仓城和古大道,人们叫它“军粮道”,说明粮食的出入,当时由此经过,在仓城西边3公里处有个村庄叫仓西村,因在仓城正西而得名。仓城北边还有供守卫军士汲水所行的马道。这些遗迹,为我们勾画出了仓城的位置和形势。

  “将城”城墙遗址 巩义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该遗址现存有城墙遗迹,仓城东台地南北走向城墙一段,长182米,最高处4.5米,宽10.5米,距地面3.5米处可见夯土层,在平整土地时城墙遭破坏,中部打有一洞,在城墙内散存有大量汉代的砖头瓦块和陶片,由此可见,在汉代就已经有城,到隋唐时期继续并扩大使用。向北靠黄河崖,残存东西走向城墙一段,高3.5米,长15米,宽7米,西段城墙被水沟冲断。从冲断处看出,城墙系挖槽夯筑而成,夯层明显,厚约5米至7米,圆形平夯。夯窝平整,城墙顶部属瓦堆积层,厚0.2米至0.4米,似是城角楼坍塌的遗存。

  作者:秦文坦

  (原载于2019年4月中州古籍出版社《洛水汤汤——大运河的巩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