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获嘉县扶贫办

  今年以来,获嘉县紧紧围绕年度减贫目标任务,按照“传统产业优化、主导产业带动、特色产业壮大”的发展思路,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重要抓手,聚焦脱贫增收主要目标,下足绣花功夫,强力推进落实“1234”产业扶贫工作思路,实现了群众增收、村集体增益、企业增效、产业增强“一举四得”。

  一、“一个难题”引发创新实践

  获嘉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204人,由于现有产业发展小、散、弱,截至2019年年初,在外务工3666人的贫困人口想返乡创业找不到项目和载体,多达2093人的半劳力、弱劳力贫困户想就业找不到门路。为破解这一难题,自2019年上半年开始,该县超前谋划,积极探索,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优势,高标准谋划2020年扶贫产业,通过整合培育龙头产业,积极打造拳头产业,鼓励家门口就业,确保每户贫困户有2项以上可持续的增收措施,继而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第一,培育龙头企业。该县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培育扶持了以六和包装为龙头的软包装产业扶贫基地,以润辉生物为龙头的食用菌及果蔬产业扶贫基地,以奇幻玫瑰庄园为龙头的花木产业扶贫基地,以中荷乳业、陶老大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扶贫基地,以同盟古镇袁家村为龙头的文旅产业扶贫基地等“五大产业”带贫基地。2019年以来,全县已累计发展产业带贫项目44个,这些龙头企业通过安排就业、产业带动、技术服务、资金支持、产品收购、股份合作和土地流转等多种带贫方式,已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054人,户均年收益10000元以上。

  第二,打造拳头产业。立足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香菇种植等特色产业:一是高位谋划推动。去年11月份,由县长刘军伟亲自带队历时4天行程3000公里分别到河南清丰、河北阜平、山东淄川和蒙阴、江苏灌云等地查看香菇产业的发展经验。同时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先后多次进行专题研究,结合该县实际,按照“全县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品牌,乡镇牵头组织,村级具体实施,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和农户一起参与”的思路,依托主要从事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的润辉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根据用工分布、区位优势,着力打造“一核两园两基地”,进而实现乡有产业发展计划、村有产业发展路子、户有产业扶持举措;二是整合优势资源。为支持香菇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稳步推进,该县出台了《扶贫资金支持脱贫村发展香菇产业实施方案》以及香菇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按26个脱贫村每村60万元的额度进行扶持,共安排1560万元,让各村参与香菇产业发展;三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种植园区由政府统一谋划建设;村集体通过大棚出租、认领托管等方式参与经营,每年获得保底收益,并结合基地经营状况核算分红;村集体将项目所形成收益的80%用于解决贫困户收益问题,20%用于村内公益事业,并结合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采取组织务工、认领托管、村内务工、兜底管理等,以保障贫困户的基本利益。

  3月12日,获嘉县香菇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举行了奠基仪式,其他基地也正式开工建设,建设工期预计2-4个月,预计建设大棚350座,7月1日前部分大棚投入使用,9月1日前大棚全部投入运行。项目建成后,能够带动全县26个贫困村实现集体增收,带动1800余户贫困户创业就业,每年户均增收近2万元。

  第三,鼓励家门口就业。聚焦留守妇女、半劳力、弱劳力等特殊群体,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对有带贫能力、适合贫困人口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给予建点奖补,鼓励留守妇女、半劳力、弱劳力在家门口就业,增加贫困户家庭收入,促进企业发展。全县共建产业扶贫就业点46个,吸纳贫困人口1743人就业,其中正常劳力1028人,人均年增收10000元;带动半劳力、弱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就业 715人,人均年增收4800元以上。

  二、“两项政策”激发产业活力

  该县深刻认识到剩余减贫任务十分艰巨,而产业扶贫资金有限,要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必须要用足用活金融政策,能够做到最大限度和额度全部落实到位,通过金融扶贫政策拉高贫困户户均增收。一是进一步提高精准扶贫小额贷(户贷户用)户贷率,县级层面成立金融服务队,分赴各乡镇对接贫困户、带贫企业和农民种养合作社等,了解资金需求,引导申请贷款,对符合条件、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应贷尽贷,目前已发放户贷户用3587万元,初步预估户贷率达到65%;二是围绕精准扶贫企业贷款,探索企业与贫困户之间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截至今年2月份,已发放贷款1.5亿元,目前该县正在积极对接三家大型粮食收购企业,拟继续发放贷款1.4亿元,将全县享受政策贫困户全部纳入企业生产体系中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三、“三种途径”涵盖不同群体

  该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统一安排部署,指导各乡镇逐一排查贫困人口的就业情况,通过细化排查,因户施策,确保除兜底保障的贫困户以外,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的目标。一是对有就业渠道的2687人贫困群众,组织协调帮助尽快复工复岗2687人;二是对没有就业渠道的150人贫困群众,帮助协调就业岗位150个;对一时协调不了就业的1015人,由乡村成立劳务合作社,把有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合作社,通过开发保洁、巡河、卡点值守等公益岗位实现就业,每年增收4800以上。同时,结合我县出台的《弱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就业扶持政策》,对合作社进行扶持保障;三是对切实需要兜底保障的,由县扶贫办审核并研究制订具体的托管措施。

  四、“四方受益”实现互利共赢

  通过产业带动、安排就业、金融扶持、兜底保障等一系列增收组合拳,实现了“四方受益”、互利共赢的局面。一是贫困户实现了无障碍就业、多形式增收。通过多种帮扶政策叠加,每年户均增收近2万元,让贫困户尝到了通过政策帮扶和自身努力脱贫的甜头,激发了自主脱贫的精神动力,让勤劳能致富的观念扎根其心。二是企业实现了集聚发展、多渠道提质增效。在政府科学引导、统一规划下,企业既可拿到相应的政策补贴,又能显著降低用工成本,通过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吸纳本地群众务工,明显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三是村集体实现了可持续壮大、多方面增益。村集体通过大棚出租、认领托管等方式参与经营获得保底收益,并将项目所形成收益用于解决贫困户收益问题和开展村内公益事业,得以保障贫困户的基本利益。四是扶贫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多路径增强。该县培育扶持的“五大产业”带贫基地和拳头产业香菇种植,企业经营情况优良、规模不断壮大,行业发展前景较好,通过扶贫产业发展有效的带动群众增收,同时为下步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