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的93.7%到2011年的98.56%,黄河科技学院就业率逐年上升,有些院系甚至连年出现就业率100%的好成绩。作为一所民办高校,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为何能有如此佳绩?
黄河科技学院又有哪些可以供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借鉴的经验?记者近日专访了黄河科技学院院长胡大白。
记者: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民办高校的根本任务。黄河科技学院在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拓宽专业设置口径,柔性设置专业方向上有哪些新的探索?
胡大白: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将学校从“象牙之塔”变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这一办学理念,始终贯穿于黄河科技学院的发展历程。立足地方经济热点,契合构建中原经济区、发展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大环境设置专业,使黄河科技学院的人才培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学院每每在设置新专业前,都要深入社会和企业充分调研,熟悉专业设置应具备的软、硬件要求,掌握企业对人才需求动态,认真参考企业意见,对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校企共同论证。在计划开设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物联网工程和会计学4个本科专业时,先后多次到近百家企事业单位走访交流,反复论证,最后确认开设了这几个专业,这4个专业经教育部批准为2012年新增专业。
记者:不久前,我了解到黄河科技学院与国内众多知名的企业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定向培养社会亟须人才,实现了学生一毕业即就业,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胡大白:“订单式”培养是黄河科技学院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2011年5月,黄河科技学院、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以及学院的64名本专科学生签订了三方人才定向培养协议,联合组建“宇通重工班”,共同培养适应市场和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除“宇通重工班”外,学院还开设“科大-交建班”、苏宁电器“工程师班”和“营销班”等,公司派工程人员来校讲课,学生到公司实习,毕业后就留在公司就业,既探索了校企联合办学的路径,又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企业招聘要求毕业生“来之能战”,而传统地方高校以学历教育为主,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满足不了企业需求。我们的“订单式”人才联合培养模式,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急需的专业人才,也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职业定位与就业工作。
记者:黄河科技学院在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哪些与众不同的“亮点”和“特色”?
胡大白:为深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激发广大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学院高度重视并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将之当做锻炼学生实战能力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2010年,黄河科技学院学生李艳丽参加首届亚洲青年婚纱设计师大赛,在韩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众多选手中技压群雄,荣膺冠军,并获奖金2万港元。2009年以来,黄河科技学院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738项,其中国际奖项6个,全国奖项372个,省级奖项360个。
为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工作,黄河科技学院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相继建成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实验室、服装CAD实验室、小型音乐厅、录音棚等高水平的实验室57个,实验分室183个,这些都成为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增强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学校还开展了模拟法庭、实习实训基地、驾校、实习医院等实践教学,把课堂搬到实践现场,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记者:黄河科技学院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对教学成果进行检验,这在我国高校中是开创性的。请问黄河科技学院如何用好“第三方”这块“试金石”?
胡大白:为了更好地评价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验证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真正实现,黄河科技学院自2009年起开始探索和实践“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方法。除了邀请企事业单位对学校教学效果、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等方面进行“三基测试”外,学院还采取了高校同行命题阅卷、组织职业资格测试、毕业设计外审以及论文答辩邀请高校同行和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共同参与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经过近三年的探索,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了高校同行、用人企业、研究院所等多元的“第三方”评价主体。“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也已成为黄河科技学院检验教学改革效果、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体系。当前的民办院校,优势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在企业、院校、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体系中,我们更要找准定位、利用资源,把“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做的最好,才能实现高水平办学。(记者 刘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