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运作,是企业商学院的理想状态。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企业的商学院似乎只是挂了一张牌子以撑起属于自己的门面,或者为了申请某一政府部门给予的支持经费。
中山一家电企业在一年前挂牌了商学院,这家公司负责人很坦然地告诉记者,除了在开班时请了一位知名培训专家授了一次课,便从未开过课。该公司的商学院成立后,得到了一笔产业转型升级扶持基金。
一些公司的商学院无法运作也有其他原因。比如企业员工根本就不愿意利用本来可以拿到工资的上班或加班时间去参加培训。不过,一些公司已经拿出了激励措施,比如参加培训的时间按照正常上班发工资,甚至还有其他奖励,以提高商学院的活力,将务虚的商学院变成务实的培训机构。
■社会效应显现
从统计学上看,现在还无法判定企业商学院的兴起,对企业的运营或转型升级到底起到了何种作用,但企业商学院的兴起,已经引起了一连串社会效应。
最为直接的效应便是各种企业培训或咨询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直接对接企业商学院的市场。记者了解到,从目前看来,企业商学院的培训老师,依然还是依赖于外部培训老师。当我们看到各种国际或国家级的培训大师在各种场合走穴时,一些精明的人正从这里看到了商机。他们也会从一些高校或培训机构考一个培训资格证(当然,也不乏有真才实学并对“讲学布道”感兴趣的一些企业界人士),便办起了培训机构。根据工商登记的信息,去年下半年以来,市内新增的各种咨询机构达几十家,其中许多可以为企业提供培训讲师。
另一个社会效应便是,如同当年的海尔商学院以及美的商学院一样,中山一些企业家所经营的商学院,正在走向社会,并与高校产生良好的互动。比如在中泰龙商学院接受过相关培训的学员,便可以拿到家具设计师职业技能的鉴定;华帝公司的商学院课程,成为一个行业培训的标杆;而梁伯强所举办的“冠军论道”,则在珠三角形成了一个隐形冠军企业家交流的平台。虽然在梁伯强看来,这是他所创新的营销手段,从实际效果来看,该平台对于企业家互通经验,开阔眼界提升管理水平的作用更大。
一些业内专家正在游说,试图将一些龙头企业的商学院与地方政府建立的共性技术平台相对接,让一家企业的商学院,成为一个行业的培训中心,提升一个专业镇或一个行业的发展水平。
这种建议似乎并没有得到企业的附和。中泰龙徐飞便表示,企业是要肩负起社会责任,但对于同行业来说,在竞争中取胜毕竟是首要的。
商学院可解人才瓶颈
——访七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咨询师李万明
中山市七线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是商学院潮流中的一员。在成立初期,该公司便喊出要帮助中山企业建立商学院的口号。该公司首席咨询师李万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中山企业来说,商学院最重要的功能在于为企业培养人才。
李万明已被众多企业聘为商学院内的主讲老师。李万明也被许多企业主称为“李老师”。他在与企业讲授课程时,同样在关注中山企业的发展现状。最后他得出一个“老生常谈”的结论:人才瓶颈是阻碍中山企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原因。
李万明说,一谈到人才的缺失,那些财大气粗的企业便会花重金去外地或一线城市挖来各种“顶尖人才”,但干不了几天,这些飞来的金凤凰便会不辞而别。而商学院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好比企业中的“俱乐部”。对于技术型人才,企业可以通过商学院进行培训,提高其技能。营销型人才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最前沿的营销知识。而高端人才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增进沟通,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针对商学院的课程,李万明还建议,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来开设不同的课程,尤其是要注重企业自身的培训力量——比如企业创始人、高管以及销售总监这些对企业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人,他们应该首先安排在商学院授课行列中,让员工充分了解公司的运营以及商业理念,此后才是输入外部的教学力量。
“从外部请老师,也不是名气越大就越好。”李万明称,通常情况下,企业在请讲师时很注重老师本身的名气,请的老师名气越大,企业老板越觉得自己脸上有光,而不会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比如,在课程安排上,也是下单式的,一套课程,多少课时,总收费多少,都有一套“标准”。这种通用型、灌注式的教学并没有给企业真正带来多大的好处。而这些名气大的专家们也是全国到处去讲课,而且讲课的内容千篇一律,缺乏个性。这种没有联系企业实际的课程,只能让企业花了钱收效不大,长期以来,对企业商学院的发展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