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工程院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中国工程院9个学部共选举产生54名新院士,院士总数达到783人。新当选的院士平均年龄为56.7岁,其中60岁以下占新当选人数的七成以上,年龄最小的46岁,是来自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的李建成教授。
本次新当选的院士中,武汉有3人入选。武大校长李晓红当选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武大李建成教授当选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中船重工701所(武汉船舶设计研究所)朱英富研究员当选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
本次新当选年龄最大的74岁,是来自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徐銤。与此前相比,本次增选人数有所增加,60岁以下的人数从2009年的66.7%增长到70.4%。新院士中,来自高等院校的占46.3%,研究院所的占38.89%。
54名新院士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8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6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7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6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7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4人,农业学部6人,医药卫生学部7人,工程管理学部3人。
记者从湖北省科技厅获悉,目前在鄂工程院院士33人,中科院院士21人(均不包含2011年新入选的院士),两院院士数量在省级区域中位置靠前。在我省两院院士数量分布上,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院校科研机构组成“第一方阵”。
院士档案
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
男,1959年6月出生,重庆合川人。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工学博士(中国重庆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培养),教授、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
历任重庆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校长助理兼科研处处长、副校长,2003年1月任重庆大学校长,2004年7月明确为副部长级干部。2010年12月任武汉大学校长。
自1982年以来,一直从事水射流破碎煤岩技术及其在矿山安全与环境工程中应用的研究开发工作,建立了多相振荡射流及其破碎煤岩理论,创新性地研发出多相振荡射流抽采瓦斯技术和多相振荡射流破碎硬煤岩技术。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固体磨料在自激震荡流中的混合机理及脉冲磨料水射流的研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等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工作。曾以第一获奖人身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l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国际性学术奖2项。
有些大学生觉得,院士似乎是传说,只有在电视上、书本上才能看到他们,接触他们的研究成果。
但至少在武大不是这样。刚刚新当选的两位工程院院士,一位是备受学生喜爱的校长:当李晓红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消息经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发布后,祝贺他的不仅有武大学子,还有他曾工作过的重大里的“学生粉丝”;一位是严谨治学的学院院长:在李建成带的10多个博士生里,没有一个是直博生,他还主动请缨,明年将为本科生代课。
他们又是严谨的:李晓红在做科研时,也会亲自下到矿井下;为了学术问题,李建成也会与相识20年的好友,武汉大学测绘学院航空航天测绘研究所所长闫利教授争论得面红耳赤。
昨日,中国工程院按惯例发出两封公开信,一封是给新当选院士写的,另一封是给当选院士所在的单位和部门的。
在给新当选院士的信中说,第一条便是:继续发挥自己在工程科技领域的专业特长,开拓创新,自强不息,深入工程科研实际,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从事一线工作,努力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和青年人才的培养做出新贡献。
李晓红和李建成正在亲身践行着这些准则——院士不是身处桃花源的世外高人,而是带头营造科学民主的学术环境和氛围的引路者。
武大测绘学院院长李建成
男,生于1964年12月,山西左云人。现任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李建成教授是我国在精密高程基准面建立与维持、高程测定模式现代化、全球重力场建模、卫星重力、海洋卫星测高等领域主要的学科带头人和大地水准面工程化应用的主要开拓者。他提出了灾区测绘基准快速重建方法,集成大地水准面精化、卫星定位、惯性导航与现代空间信息快速获取技术,恢复建立了汶川、玉树等地震灾区精密现代高程基准,解决了地震灾区快速精准成像成图中无地面控制的难题。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测绘、国土、规划、石油、水利、交通、航天、国防等领域,以及海洋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学科。
链接
网曝新院士名单提前泄密
据《法制晚报》报道 昨天是工程院官方公布院士增选结果的日子,早在一个月前,有人在网上公布33位新院士的名单,其中32位“命中”。
到底是小道消息,还是名单提前泄露了呢?
昨天上午,当记者拿着工程院的名单与网络名单进行对比时发现,网络上的33位新院士中,除工程管理学部中邱菀华不在最终名单外,其他32人全部在列,命中率高达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