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无数次的“论战”后,丁奎重新回到了高中课堂。“当时我已经24岁了,周围都是十几岁的孩子,有时他们怪异的目光也会让人很不舒服。”
这些还不是最艰难的,马上,丁奎开始了辗转各地参加艺考的日子。“经常是早上在北京,中午在青岛,晚上又在北京。”丁奎说,短短18天里,他必须奔走完全国各地所有想要报考的院校。频繁的考试、不断的奔波,十几天里光是路费就花了5000多元。
而在2008年,山东一个省份,艺考人数就达到了惊人的17万,跟当时吉林省的高考人数不相上下。“我去浙江传媒学院的济南考点参加面试。和我一起考试的前后总共有1000多人,山东师范大学的美术专业只招50人,而最后居然去了16000名考生。”丁奎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然而命运也没有辜负丁奎的付出。等到当年7月份放榜的时候,丁奎凭借出色的成绩顺利考入浙江传媒学院戏剧文学专业。当时他所在的高中文科班共90人,只有10人顺利考上本科,“艺术生”丁奎就是其中之一。
“我的一位老师曾经对我说过,人的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性格。如果一个人想要做大事,那么一定要让自己树立起充足的信心,并且在前进的道路上毫不动摇。那件事之后我思考了很久,但我发现对艺术的热爱无法泯灭,我将来这辈子笃定就是献给艺术了。我不喜欢半途而废,我决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尽力去做,坚持下来。”丁奎的想法在这一刻显得异常决绝。
就算读“高四”、“高五”
也要走进心中的“神话”
山东女孩儿李成,读了两年高三,最终考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艺术系播音主持专业。
谈及自己的“高四”生活,李成将它称为“最艰难的一年”:每天早上不到6时,就骑着自行车赶往复读学校、中午自己一个人做饭、生病了也不敢落下一节课、宣泄压力的方式变成在操场上狂奔....。。这个瘦小的女孩儿,在这一年里把自己没吃过的苦全都尝了一遍。
一切都是因为,她把播音主持这个行业看得“就像神话一样”,梦想一定要走近看看。
头一年高三学习播音时,已经让家里经济吃紧。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李成每天一早骑半个多小时的自行车赶到复读的学校。“冬天的早上很冷,5点多要起床的时候太痛苦了,但是选择了这条路,就必须得走下去。”头一年李成的文化课就已经考过了,但因为专业课太薄弱了,她必须得更加努力。白天里在学校学习文化课只是一小部分,晚上她还要骑车赶到播音老师家中,继续恶补自己的专业课。“我只是觉得,人既然向往一样东西,就要使出全部的力量去追求,也算是没有遗憾,对得起自己了。”经历了魔鬼般的一年“高四”后,李成走进了自己心中的“神话”。现在她已经是一名播音主持专业大二的学生了,她希望自己能够真正地走进播音间,迈入这一行。现在,李成关注的重点也变成了已经从业的前辈和优秀的师兄师姐们,抓住一切机会跟他们多学习交流。“每天进步一点,都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年复读终跨过门槛
镁光灯道路的残酷
董悦是浙江传媒学院09级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与前几位受访者不同的是,他有着播音员带给大家的第一印象:开朗、阳光、侃侃而谈,似乎昭示着这个男孩儿的一帆风顺。
“在外人眼里,播音专业璀璨夺目,应该是生活在镁光灯与喝彩声的包围中。有谁知道,这条路是极其残酷的。”每天练声、模仿、听节目,这样的日子董悦整整过了三年,才走进自己梦想的播音主持专业大门。
董悦最开始学播音,是靠父亲一点一点纠正的。其实父亲一点理论知识都不懂,但他就用最“笨”的办法,就是听出不同。每天,董悦都要模仿新闻联播中播音员的播报方式,“播音员说什么,我就立即跟着念,爸爸会给出意见,说刚刚那句说得一样,或是哪里不一样。”就这样,不断的纠正、不断的复述,才让董悦的专业水平逐渐得到了提高。
而在报考的路上,董悦也走得很艰难。第一次高考,失败了,再接着第二次,第三次....。。终于,在第三年,董悦考上了他梦想的播音专业。
回顾这几年走过的路,董悦用“残酷和严苛”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艺考真的很折磨人,比如去参加选拔主持人的活动,主办方绝对只要第一名,让你的神经一刻都不敢放松。”
现在即使是走进了大学校园,董悦也坚持每天练声,并积极到电视台实践、实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播报水平。“不为别的, 就一想到当时我爸陪我去艺考,风餐露宿。后来学校公布复试榜单,我爸看到复试榜上有我的名字时的笑容,也真的不能辜负他们。”董悦说,当时风很大,他看到爸爸刚染过不久的头发又冒出了白色的发根,几年里一下子老了很多,真的觉得很内疚。“到现在,我都记得爸爸当时脸上的表情有多灿烂。这就是一种成功的喜悦。我要让他知道,他在我身上付出的东西没有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