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河南高考文理科状元出炉后,很是热闹。先是第一时间俩状元见面,俩小伙子憨态可掬。这俩人,一个在河南西北林州,一个在河南东南郸城,遥相呼应。7月3日,郸城打出一张“状元牌”,夺人耳目,为疯长的高考经济推波助澜。
这张牌的内容是:“继2011年摘取周口市文、理科桂冠之后,今年该县考生陈威以716分夺得全省理科第一名;全县一本上线1430人,同比增长86.4%;全市文、理科前10名该县分别有2名、5名,全省理科前100名该县占11名,前200名该县占16名,并在此前还有14名学生获得清华、北大自主招生加分资格,居全省各高中之首……”
位置醒目,就在《河南日报》“报眼”。河南有159个县市区,郸城教育再谱精彩华章,可喜可贺,荣登榜眼实至名归。郸城是个豫东穷县,绽放教育奇葩,有其必然性,比如,全县用于教育的经费投入占该县财政总支出的25%以上;比如,全县达到了教师愿教、会教、能教和学生想学、会学、能学的双重效果;还比如,郸城一高被清华大学确定为“新百年领军计划”优质生源基地之一等。
短短几年,郸城“人杰地灵”起来,其经验必将被复制。更要紧的是,郸城将迎来成群结队的择校生,择校为荣的风气必将大长。在这里,来自其他各地的学生将成为一景,为郸城经济发展作出贡献。郸城高考的“灵气”最终会变成财富,造福郸城人民。
类似例子,比如湖南西北的石门县,也是高考“人杰地灵”的地方。经过日积月累,这里的学校宏伟壮观,可圈可点。尤其是,校外的“陪读大军”已经为当地经济贡献了好几个百分点。
难道这就表明我们的教育在蒸蒸日上么?在科学发展么?在“人民满意”么?
经历过高考,作为家长,我才发现:事实不是这样,每个孩子在经历过残酷的高考之后,再一次在大学的校门前迷茫起来,甚至绝望起来。我们的大学分门别类之后,在专业上依然千校一面。二本、三本和高职高专等高校,师资堪忧,口碑不好。尤其在扩招之后,新校区里,师资除了富丽堂皇的大楼,学生除了混日子,就只剩一无所有。毕业就是失业,到处都是啃老族,大学的希望在哪里呢?
有可能是北大清华、985、211太“光芒万丈”了,让占高校90%的其他院校变得很“垃圾”。这令人忧虑令人焦虑。有人选择放弃,以混文凭为目的;有人干脆绝望,早早弃学打工;有人雄心不死,用复读背水一战。不论哪种情况,只能表明:大学危机重重,病态十足,每况愈下,人民不满意。
高考,承载着全民的重托和希望,无数人拼尽了最后一丝力气。这里上演的悲喜剧,在不均衡的基础教育发展中,到处是一声叹息。不管怎样,高考之后,如果依然看不到希望,依然在大面积的“垃圾教育”中注定不能成才,那么,高考经济就不仅会是巨大的浪费,还是一副自我毁灭的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