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继收养6个孤儿,夫妻俩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根本不够用,为了让孩子们吃饱穿暖,王宽一咬牙、一跺脚,决定到茶楼唱戏挣钱。

  起初,王淑荣坚决反对:“你是国家一级演员,在河南豫剧界怎么也算个名人,怎能出去卖唱!再说,你有冠心病和关节炎,就算我让你去,你这身体也不答应呀!”

  后来家里的“窟窿”越来越大,王淑荣无奈答应了丈夫,甚至有时陪同老伴一同唱戏。

  在豫剧行当里干了几十年,王宽的戏路很宽,生旦净末丑全能拿得下,虽然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然而,他的正统表演并不合茶客们的胃口。

  与到茶楼献艺的一众年轻演员相比,他的“点唱率”并不高,有时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

  至今,说起那段坚持卖唱的时光,王宽仍然颇为唏嘘,“上台率高的年轻演员有时候一晚上能挣几百块几千块,而我有时候一晚就只能登一次台,挣60块钱”。

  有一次,在茶楼候场一整晚,没有一桌客人点唱,这是王宽第一次被“剃光头”,已经放弃了一个艺术家坚守几十年的清高和尊严,却要面对如此尴尬和难以接受的场面。王淑荣说,但凡回到家里,王宽一声不吭,喝闷酒,有时候还落泪,“我就知道他又被‘剃光头’了”。

  为了让几个孩子吃饱穿暖读书学艺,王宽已经完全没有时间观念,有一次凌晨两点,他刚回到家里躺下,茶楼经理打来电话:“王老师,您能不能回来一趟,有客人点您的戏。”他立即披衣而起,骑车出门,只为了赚60元钱。

  在将近10年的漫长岁月里,为了多挣点钱,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风雨无阻,随叫随到。

  常言说,人过四十不学艺,可是王宽在66岁的时候再次拜师学艺,学习川剧的“变脸”绝技,并加以发扬光大。“川剧里的变脸只是变脸,而我的变脸,变成花脸就唱花脸,变成老生就唱老生。”凭着这一手绝技,他赢得了无数的掌声和喝彩声。而这一切只是为了在唱不动之前,抓住每一个机会挣钱,养活这6个孩子,供他们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