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修复]随葬品多为陶器 铜剑仍锋利“一碰见血”

  19日,记者来到城阳城博物馆文物研究室。近日从18号墓出土的随葬品被放进各种透明箱子,有些泡在水中,有些被保鲜膜包裹。负责清洗文物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文物要经过清洗,用纯净水暂时保存一段,然后进行脱水修复。

  在专家的指引下,记者见到了那只清洗完毕,装“牛肉汤”的圆鼎,以及一个陶制彩绘的壶盖,其他未清洗文物被包裹得严严实实,无法看清。

  “这次发掘的随葬品多为仿铜陶礼器,还有戈、弓箭、铜剑等兵器,弓箭长度在半米到一米之间,弓为竹制、箭为铜制,弦已不复存在。”工作人员伸出双臂比画了一下,“铜剑虽然略有生锈,但仍十分锋利,一碰就会见血。”

  [揭秘]墓主为下大夫级武将 地位还不低

  这么多的武器随葬品,那墓主是什么身份呢?

  城阳城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物保护项目负责人武志江告诉记者,随墓发掘出来的大部分为陶器,从五个鼎的数量来看,专家判断是下大夫身份(先秦官制从高到低为卿、大夫、士)的武将,“棺椁厚度达三十多厘米,棺盖用起重机才能吊起来,说明他是有一定地位的。”武志江说,目前尚未发现该墓有夫妻合葬或者陪葬的情况,周围是否为家庭墓地也尚未得出结论。

  “这些陪葬品都是根据死者身份,按当时礼制制作的祭品,比如那五个鼎,除了网友们所说的‘牛肉汤’鼎,还应该有其他汤羹菜羹等鼎,只不过牛骨保存到了现在。”武志江说。

  是不是“牛肉汤”尚无定论

  专家推测最起码是一鼎熟牛肉

  “这是否为一鼎‘牛骨汤’或‘牛肉汤’,根据目前情况还很难给出答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动物考古专家侯彦峰说。

  经动物考古专家对该动物骨骼的初步鉴定,陶鼎内所含遗物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编织物、木器、漆皮残片,底层为动物骨骼。侯彦峰解释说,18号楚墓所处地点的地下水位较高,棺椁长期浸泡在地下水中,两千多年来,偶有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棺椁内的水位也随之升降,加之鼎盖破损,密封不好,所以墓室内漂浮的编织物残块、木构件、漆皮等进入了鼎内。

  “动物骨骼体积较大且沉于水,是随葬时放入鼎内的。”侯彦峰说。根据骨骼在鼎内堆放的形态、各骨的解剖位置、骨的大小等,专家推断这些骨头是来自同一头牛,并且随葬时既有骨头又有肉,年龄小于1.5岁。

  侯彦峰说,这鼎牛肉是生是熟,只根据骨头肉眼是难以判断的。但根据“视死如视生”的观点来推测,是熟的可能性比较大。

  ■新闻多一点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今年4月发掘清理信阳市城阳城遗址区内3座被盗的战国时期楚文化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