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米方杰/文 沈翔/图
郑州很多城中村都不称“村”或“庄”,而是称作“寨”或“砦”,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这个答案就藏在离郑州不远的新密市一个名叫范村的小山村里。
这个村子不大却至今仍保存着众多明清古建筑,古宅古庙古井古树,走在村里处处可见古物。前几年村里有村民建房时还挖出过商代的铜爵,并且主动上交给了国家。4月14日,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专程前往该村进行了探访。
古宅古庙古井古树 穿梭在村里处处可见古物
范村与很多村庄比起来,并不算大,但穿梭在范村,古宅古庙古井古树等却是处处可见。
范村村主任李根上告诉记者,范村的这些古建筑多为明清朝时期所建,已有数百年历史,基本上都是二进三进院落,“目前保存比较完好的有李家大院、魏家大院、施家大院等,院落建筑多为大门楼、耳房、配房等。”
据 李根上介绍,范村的古物大概分为四大类,第一是明清古建筑群,以施家和李家古宅为代表;二是古庙宇,以圣母庙和火神庙为代表;三是古井,村里最老的古井是 1573年的一口井;四则是古树名木,在村里有桂树、椿树、槐树等7棵古树,尤其是村子里的那棵桂树,树龄已达四五百年。
范 村村子不大,却保存了10多处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青砖、灰瓦,细雨过后,呈现出范村传统村落的山村特色。并且,范村内仅古庙宇就有8处,尤其值得一提 的是村中的一座古庙圣母庙,该庙虽然不大,但却有着数百年的历史。记者看到墙体内嵌着多通碑刻,其中一通碑刻的内容记载了重修圣母庙一事,落款时间为大清 顺治年间,由此推测这座古庙的建筑年代要更为久远。
在范村走访时,记者也留意到,村里的所有古建筑上面都悬挂有一个蓝色牌子,上面有编号,还有关于古建筑的介绍,并且还有具体负责维护的责任人。
从范村西街口进入步行不远,就是施氏“二进式四合院”。李根上告诉记者,施家是当地的大家族,在清朝时一家四兄弟,两个任县令,两个任教谕(即县教育局长)。而范村至今保存完好的是施家八世所建的二进院落。
顺 着村子南北街向南,就是村里第二大古宅群李氏古宅。在该古宅的门楼上,依然保留着文革时期的标语,而在院内,两棵已有百年树龄的香椿树,又发出了新芽。村 民自制保护牌写道,“此楼始建于李氏11世祖,建筑面积180平方,历经八代,建筑时代距今200年以上,砖雕木雕有很高的造诣,艺术价值颇高。”
据 李根上介绍,范村的古建筑在文革时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来,村民意识到这些都是老祖先遗留下来的珍贵财富,就开始自发地保护。对此,郑州市文物考古研 究院的一位专家说,在郑州地区,存留的古建筑亦有不少座,而像范村那样,有村民自挂牌保护的,是第一次看到。村民的做法,值得赞扬,保护了村里古宅,就守 住了根,留存了文化记忆。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08年,范村一位村民在建房时,两名民工挖房地基的时候,挖出了一个铜爵,后经专家鉴定为商代铜爵,随后村民便将这个商代铜爵上交给了当地文物部门。“现在我们村里的人文保意识都很强。”
郑州很多村都称“砦”,在范村能找到答案
在范村村委会一侧一个土堆前,立有一一通石碑,上书“昌平砦遗址”几个大字,李根上告诉记者,昌平砦便是范村之前的名字,而这个黄土堆便是之前村里的外墙遗址。
“以 前村子四周都是黄土夯实垒起的外墙,周长有几千米,”据李根上介绍,以前村子四周的外高有12米,而宽则有5米,并且村子四周设有5个门。在李根上的带领 下,记者见到了此前悬挂在昌平砦砦门上的一通刻有“昌平砦”几个字的石匾,石匾上还有一行“大清同治年六年”的小字,但可惜的是石匾残缺了一大块。
虽然昌平砦只剩下了遗址,但在相关业内人士看来有着重要的意义,郑州市不少城中村都不叫“庄”或“村”,而是称“砦”或“寨”,如徐寨、陈砦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样叫的原因,但通过范村的昌平砦遗址便能找到答案。
据 多年研究郑州村志的文化学者郭桂兰介绍,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郑州作为中原腹地,历史上更是兵祸连年。郑州地区,一马平川,无山可藏人,无沟可隐物。 平民百姓为了避祸,就在村子周围用土夯筑成高达数丈的围墙,墙上种上酸枣刺,这墙就叫寨墙;通大路的地方,留一大缺口,垒上砖石,装上巨大的寨门;寨内修 房建屋,供人们居住;白天寨门打开,方便出行,夜晚或遇战乱兵祸,寨门紧闭。鸦片战争后,国运日衰,群雄遍起,捻军驰骋中原。河南团练大臣毛昶熙为镇压捻 军,督促黄河以南各府州县官绅组建乡勇赶筑寨堡,河南各地一时寨堡遍地。
但 在解放后,郑州市开始了大规模建设,一些村寨迁并别处,村名亦不复存在;还有一些寨堡经过都市村庄改造后,建成了社区;另有一些寨堡因人口发展,寨墙逐年 被拆,划成宅基地盖房,寨墙、寨门损毁殆尽。因此,在相关业内人士看来,范村的昌平砦遗址对研究中原古村落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