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跑活儿路上,上厕所是一件非常不方便的事情,无奈之下,郑州的哥米师傅尽量少喝水 跑活儿路上,上厕所是一件非常不方便的事情,无奈之下,郑州的哥米师傅尽量少喝水
当年,郑州街头的黄面的曾经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资料图片 当年,郑州街头的黄面的曾经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资料图片

  【拐点】

  最不好过的时候到了

  就像夏天的脸,说变就变。于1996年买了辆二手“面的”的张玉胜,年底突然发现生意稍微变淡。

  张玉胜回忆,当时出租车行业又增添了一批车,“出租车公司多如牛毛,旗下仅十几辆车也开公司”。

  竞争对手多了,私家车开始多了。不过跑出租车还是比当汽车修理工强,他一直坚持到2000年,整体感觉那几年收入还比较可观。

  到了2000年以后,张玉胜真正感觉日子不好过了。“一大早跑出去,街上都拉不住啥人。”张玉胜回忆,2001年时他因身体状况歇了一年,等重新上路拉客时,突然遭遇冰点。

  他个人觉得和当时的大环境有关系,“职工下岗的也多”。

  到了2003年,“非典”暴发,生意更加不好做了,甚至出现拉不着活在家歇、差点揭不开锅的情况。直到今天,张玉胜回忆起那几年仍然认为是“出租车最不好过的时候”。

  2003年以后,张玉胜发现,一些老司机退出了出租车行业,干起了别的,越来越多的新面孔多了起来。

  此外,他还有一个感受,出租车管理更加规范,车辆虽然多了,但是各方面包括司机本人也趋于规范。

  2005年,张玉胜又换掉了二手“面的”,买了一辆全新的“富康”。“政策也有了变化,司机能自己买车,还用老车牌。这在之前是不可以的”。

  【现状】

  “互联网+”背景下多种冲击

  大约是2013年秋天开始,一直觉得平稳度日的张玉胜,发现出租车市场的天又要变了。

  一些手机打车软件开始进入郑州,通过优惠券、奖励的方式吸引着司机和乘客,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和很多司机一样,张玉胜一开始也是手机打车软件的拥护者。“下个软件,登录几个小时,哪怕没单子,照样给司机奖励几元钱。介绍个乘客或同行,同样有奖励。”他说,这对于一脚油门、一脚刹车间抠钱的司机来说,补贴日积月累就是不小的数目,这种既能挣钱又没啥损失的事儿,谁不支持?

  他同时又坦承,同行之间也犯过嘀咕:“这么光给钱,他们的盈利模式在哪里?对出租车市场有啥影响?”

  后来,不知从何时起,张玉胜发现手机打车软件对司机的补贴缩减了,“去补助专车了”,于是卸载了软件。

  从出租车司机角度出发,近3年被张玉胜视为“互联网+”时代真正来了,特别是今年,出租车行业普遍反映收入降低,空车率高,压力大。

  “我认为今年是出租车行业最乱的时候。”张玉胜说,乱是指分蛋糕的对手多了。不仅是手机打车软件,专车、摩的、三轮车等来势迅猛,对传统出租车行业造成巨大冲击。不过,他能想到别人会反驳,凭啥市场只能你们干?凭啥蛋糕只能你们分?

  他希望行业稳定,也在观望,“上面的政策怎么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