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潜心研究国际前沿课题,从肝硬化腹水浓缩回输到人工肝支持治疗、再到肝癌射频消融术等重大疑难肝病科研研究,探索出一片片的未知领域。

  刘俊英博士在坐诊

  他以治病救人为天职,无论寒冬酷暑,始终坚守在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线;他潜心研究国际前沿课题,从肝硬化腹水浓缩回输到人工肝支持治疗、再到肝癌射频消融术等重大疑难肝病科研研究,探索出一片片的未知领域;他热心公益,成为基层人才再拔高的科普医学达人,数百次无偿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培育基层医生数千人。他就是周口市中心医院医学博士,周口人工肝科研领域的开拓者、肝病领域的开辟者、肝病医学的领军人物——刘俊英。

  3年深造6年强科 顶尖技术密集问世

  1978年,刘俊英出生在河南郸城县城一个偏僻的农村,自幼聪颖好学的他成绩一直在全县名列前茅。高考成绩优秀,然而由于家庭原因,毅然弃读国内名牌高校的机会,就读了河南医科大学。

  工作后,常年站在生死第一线的刘俊英感受了太多患者对生命和健康的强烈渴望,那时候的全国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70%,亲眼目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饱受病魔折磨后相继离世,这让刚刚开始行医生涯的刘俊英心如刀割,于是决心再度求学深造,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又考上了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师从国际知名肝病专家任红教授,潜心研究肝病领域的热点难点。

  2013年医学博士毕业后,刘俊英不负院领导和家乡人民的厚望,面对诸多大城市大医院伸出的橄榄枝,刘俊英毅然回到了培育自己的医院,立志改写豫东地区基层医疗在危重肝病领域落后的面貌。

  自此,刘俊英成为周口地区基层医疗的唯一一位医学博士。在当地政府和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刘俊英博士领衔的全能型肝病科从当初筹办到强科的实现仅用了3年时间,目前,该科已与国内外最新的规范标准相接轨,与“世界顶尖”肝病科研领域同步共舞。

  “人工肝”一鸣惊人 6年救治肝衰竭患者1857例

  在刘俊英的不懈努力下,周口市中心医院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引进“人工肝技术”,6年来成功救治肝衰竭患者1857例,将他们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挽回了1000多个面临破碎的家庭。

  来自扶沟县的刘志平(化名)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作为一名重症乙型肝炎患者,刘志平虽然一直坚持用药,但是有一天突然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谨慎的刘志平还是迅速找到刘俊英主任进行检查。后来的无数次回想里,刘志平都无比庆幸自己没有在家“硬挺”。由于乙肝病毒感染造成慢加急性肝衰竭,重度感染,已处于肝衰竭晚期!经过综合评估,刘俊英告诉刘志平的家属“经过会诊和肝功能评估,患者还有一线希望”。刘志平的家人在绝望中紧紧地抓住了这最后一棵救命稻草——“人工肝”,经过48小时的紧张治疗,刘志平紧闭的双眼终于缓缓的睁开。出院时,刘志平紧紧握着刘俊英的手流下了激动的眼泪,“真的没想到我还能活过来,是你们给我第二次生命,谢谢你们!”

  “没有什么比患者期盼的眼神更打动人”刘俊英说,“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是我最大的快乐,一个个陷入绝望的患者在我的手中走向康复,就是我人生最大的成功与骄傲。”

  六年来,身为科室掌舵人的刘俊英始终坚持每周亲自坐诊,他累计门诊诊治患者68706人次,救治住院患者12809人次,成功实施手术1205例次。

  功成名就守初心 义务培育基层人才数千人

  身兼医院科教科长的刘俊英,将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由他主持开展的人工肝支持治疗系统、腹水浓缩回输系统等诊疗技术填补了当地肝病领域的诸多空白,在全国乃至世界均处于领先水平。由他主持申报的2个院士工作站、1个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5个重点培育学科、1个重点实验室、7个周口市各专业研究所、1个消化系统疾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相继落地周口。

  为了更好地落实医疗精准扶贫,刘俊英也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来,他作为川汇区人大代表随代表团基层调研11次,撰写并上报人大提案4份,提案被采纳后为广大群众解决了实际问题和难题;累计外出义诊107次,使老百姓不出门享受三甲医院的诊疗服务;累计开展公益讲座38场次,传播健康科普知识,提升百姓健康素养;组织专家团队历时18个月,出动师资278人次、46场次,对全市基层医务人员累计培训24136人次,有效的提升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能力和急危重疾病的早期识别和合理分诊能力。

  刘俊英又主持成功申报了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基地,依托上述两个国家级基地累计为全市培养住院医师676人,助理全科医师104人,全科医师1533人,为新医改制度的实施、分级诊疗政策的落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俊英和他的团队奋发向上的精神是全院楷模,在临床、科研教学方面始终追求‘最前沿’,众多科研成果的密集问世,可谓硕果累累”。周口市中心医院院长于彦章说。(刘永涛 穆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