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回应】改名是为了避免“一路多名”

  据了解,祭城路位于郑东新区熊儿河北岸,西起商务内环,东至东四环,长9.8公里。2005年12月正式命名。

  今年6月1日,记者联系了郑州市民政局下属单位郑州市地名办公室,就更名一事,该办公室一位负责人给出了四点原因。

  一是该路将向东延伸成为郑州市东部东西走向的主干道,目前,向东延伸的中牟区域该路的名称为“平安大道”。为了贯彻一路一名的原则,综合衡量决定用“平安大道”。

  二是祭城路的主体目前并不在祭城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内,从老地名的就地、就近保护原则来讲,“祭城”这一古老地名应就地、就近保护,不宜过多延伸。

  三是郑东新区征求了道路两侧居住群众、附近单位的意见,大部分同意更名。

  四是郑东新区作为郑州市中央商务区和未来的金融服务中心,是郑州市对外开放的高地,外来人口众多,由于“祭(zhà)”字作为地名专读音,认识率较低。

  这位负责人说,郑州市地名办接到郑州市政府转来的批件后,于今年3月18日在郑州地名网上就给“祭城路”更名事宜进行了公示,公示期间,有市民打电话询问原因,郑州市地名办也积极给予解释说明。这位负责人说,“祭城路”更名符合程序要求,不存在违规。

  【保护】“祭城路”改名 不代表“祭城”改名

  “祭城路”改名,很多市民认为,割断了郑州的历史和文化。而在郑州市地名办看来,市民在认识上有误区:大家把“祭城路”当成“祭城”了。那么,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据了解,“祭(zhà)城”始建于商代。据资料记载,西周时期,管叔、蔡叔联合武庚发动叛乱,周公因平叛有功,其第五子被封到镐京附近的京畿地区建立祭(音jì)国,周公第五子因爵位为“伯”,周公五子 伯封侯之后,在管城东北7.5公里处建国都城,史称 伯城。

  公元前722年,郑国灭祭国,“祭”字及其他与“祭”有关的地名改为“祭”字,当地民众为使后代牢记故国集体改姓氏为祭,读音改为“zhài”。从此,祭(zhài)姓产生,与祭有关的地名、人名读音都随之改变,祭伯城也就成为“祭”姓的发源地。

  随着多年后外地民众迁到祭伯城定居,使祭的读音逐步演变为“zhà”,祭伯城简称祭城。

  新中国成立后,祭城区域先后被称为祭城乡、祭城公社,1983年复称祭城乡,1996年撤乡建祭城镇,2006年撤镇设立祭城路街道办事处。

  郑州市地名办负责人说,“祭城路”改名,不代表“祭城”改名,郑东新区向市政府提出更名申请的同时,还提出了对“祭城”这一古老地名的传承保护方案:在祭城遗址附近命名一处“祭城公园”或“祭城广场”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