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坚持与舍弃
刘长江去世前,每次带剧团出去演出,总会加班加点,用毛笔以每10个字为一句话的格式,将其他剧种的剧本,改写为卷戏剧本。
“人家的《打金枝》都已排好,俺们的卷戏连戏名都出不来,卷戏发展慢就慢在这儿。”王云亭认为,没有罗卷戏剧本,是阻碍其发展最重要的原因。
王云亭向东方今报记者解释,在传承过程中,他们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一旦其他剧种的演员,唱了改编后的罗卷戏剧本,罗卷戏就不能再唱了,所以罗卷戏剧本很缺”。
截至目前,邓州市现存的罗卷戏手抄剧本共有十余本,能搬上舞台的,也只有十几部。
王云亭认为,罗卷戏的唱腔和调门与别的戏曲不一样,剧本也只能改写或自己创新。但刘宝玉并不这么认为:“现在只要是戏剧剧本,拿过来就能唱罗卷戏。”
王云亭认为,会唱其他戏种的演员不一定会唱罗卷戏,但罗卷戏演员一定会唱其他戏种,不过,“一旦发现其他戏种的演员唱了罗卷戏,则表明他把罗卷戏的剧本偷跑了”。
要不要把其他曲种的剧本直接拿过来唱罗卷戏、能不能用罗卷戏剧本唱其他戏种,是罗卷戏“非遗”保护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抢救 发展 传承
冯建志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年龄在65岁-85岁之间的老艺人,存在许多“一个人掌握一个曲种”的情况。
他认为,这些老艺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面临着年岁大、不断过世等情况,如果人不在了,那么这个曲种就灭亡了,“老艺人随时都面临着消失,因此要对这些曲种加强抢救”。
“当然,抢救的同时,也必须加快培养新人。”冯建志说,非遗保护最主要的,还是要有接班人。
让人欣慰的是,在这两个方面,南阳师范学院目前都正在做:建立了全国唯一的河南曲艺信息资料数据库,启动了“老艺人抢救工程”;有20多个人参与了戏曲的研究,不仅把当地的曲艺引入教学,还针对戏曲曲艺和地方文化建立了两个平台,一个是文化部牵头成立的中原曲艺研究基地,另一个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
不过,在任何一项“非遗”的保护中,只有一方力量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当地政府做出更全面科学的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