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罗卷戏演出罗卷戏演出

  邓州罗卷戏成为“国字号”非遗实属不易,而在三年前,还曾申报失败。

  即使申遗成功,这也还远不是额手称庆的时候。

  “非遗”保护的重担落在一个村级剧团身上,钱在哪里?艺人在哪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又在哪里?

  如今,罗卷戏仍处于“抢救”状态。

  □东方今报记者 高晨/文图

  ●专家助力罗卷戏

  2014年12月23日下午,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小菊的电话再次响起

  那是邓州市桑庄镇孔庄村党支部书记王红雷来的电话,电话中,他又一次对李小菊的付出表示感谢。因为,在其通话的20天前,文化部发文正式把他们那里的罗卷戏,列入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李小菊是土生土长的邓州人。她告诉东方今报记者,能让家乡的传统文化评上国家级“非遗”项目,也算是为家乡文化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吧。

  2007年,邓州罗卷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9年开始,在北京工作的她,逢年过节都会到邓州孔庄罗卷戏剧团了解情况,出谋划策。

  2011年,由于邓州市官方缺乏国家级非遗申报材料的文本撰写和视频制作的经验,再加上邓州越调也一起申报国家级非遗,罗卷戏没有被列入国家级非遗。

  “当时,这是不小的打击,邓州和孔庄村的不少人非常沮丧。”李小菊说。

  那时的李小菊没有放弃。她多次组织国内有关专家赶到孔庄村观摩罗卷戏。

  “它是一个‘大戏’,非常具有抢救价值。”

  “这么多年来,一代一代都在坚持,好的艺术一定要发掘,请你们不要放弃。”

  ……专家们的评价和鼓励,也让孔庄村的王红雷等村干部及剧团演员重拾信心。

  再度申报时。李小菊及时组织起学术研讨会,并对罗卷戏申报文本和视频提出各种修改意见。到2013年底,快要截止申报资料时,她找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委会当中的专家评审,恳请对罗卷戏进行再一次的审核。

  ●所以珍贵

  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戏剧戏曲学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研究基地主任冯建志,曾经到孔庄调研过。他认为,罗卷戏不同于别的剧团,是一个村级的剧团,低级别的剧团成为“国字号”非遗,在前三批“国字号”非遗名录当中是没有的,所以非常珍贵。

  桑庄镇综合文化站站长王占新说,由于当时李世民东征,走到哪唱到哪,河南省一共有43个县区会唱罗卷戏,可目前拥有演出能力的,只有邓州市桑庄镇孔庄村一个剧团,“这也就意味着,全国只剩下20多人会唱罗卷戏了”。

  今年74岁、孔庄罗卷戏剧团里的老艺人王云亭认为,罗卷戏唱腔上的分类更为细致,唱法以及调门比一般戏曲更为苛刻。

  一则,罗卷戏有“罗戏”与“卷戏”之分,而“罗戏”中又分文戏和武戏。如果把文戏比作“走平路”,那么武戏就像上山和下山,忽高忽低,“而且以武戏为主,节奏更快”。

  二则,卷戏在调门上的要求更为严格。王云亭清楚地记得恩师刘长江的传授:卷戏在演唱时必须唱够十个字,当中黄散唱法必须以“三三四”编写方式演唱,前六个字为上韵,是一个“调门”;后四个字为下韵,是另外一个调门。

  “三声炮,杨延昭,做了保障;众将军,威凛凛,炸你两炮。”今年62岁、在孔庄罗卷戏剧团锣鼓队里的刘宝玉,现场也为东方今报记者演唱了时任团长刘长江流传下来的卷戏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