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已经成为北京市区两级教育规划纲要中的高频词。不仅在北京市的中长期教育规划中有专门的描述,多个区县的教育规划也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国际化。业内专家指出,北京教育已经进入国际化发展的加速推进期。与过去将国际教育作为本土教育发展的借鉴不同,国际化已经被认为是北京这个正在建设中的世界城市的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国际化教育覆盖的范围,还是教育内涵的国际化特征都将获得长足进展。
本土教育国际化
城六区落点多
西城区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在教育领域的政府合作,建立区域和校际国际交流机制。东城区计划成立东城区青少年国际教育学院,统筹区域资源,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海淀区提出统筹区域国际教育资源,构建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相互衔接、机制灵活的国际教育体系。而国际学校最为富集的朝阳区已经把教育国际化提升为全区教育发展的4大目标之一。提出建立完整的国际教育体系并整合优化区域国际化教育资源。
据了解,西城区教委已经明确支持中小学与海外学校建立姊妹关系,支持区域内有招收外籍学生资质的学校稳步扩大招收国际学生的规模。东城区正在制定外籍学生留学计划并计划实施优秀学生海外留学计划。海淀区计划建设一批具有接受境外学生资质,促进中外学生共同学习的基础教育学校。支持有条件的民办学校办好各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举办国际部。建成集学前、小学和中学教育为一体的国际学校。朝阳区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加强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引进国际课程项目,通过多种办学模式,扩大国际教育资源总量。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教育国际化不再只是单向引进模式,输出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北京教育国际影响力也是各区县着力的重点。朝阳区已经计划试办朝阳学校的境外分校,鼓励优质中小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海外办学实验,海淀区和东城区把在境外设立孔子学院纳入区域教育国际化范围内一体推进。
出国留学潮
推动本土教育国际化
据了解,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是促进北京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重要诱因。从2009年开始,四中、八中、实验中学、十一学校等多所中学名校便为打算出国留学、放弃高考的高三毕业生开设“出国班”。而此前,人大附中、十一学校、师大实验中学、北大附中、首师大附中等示范高中已经开设了面向高一学生的中外课程班。2011年,经市教委批准,四中、北师大附中、二中、十二中和八十中,正式新办中美课程班,为三年后准备出国的学生提供量身定做的新型国际化课程。虽然这些国际班收费每年达到8到10万,但却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据了解,伴随高中毕业生的留学需求日益上涨,今年,包括四中、十一学校、十二中等高中名校的中外项目合作班还将扩招。而101中学和35中今年也正式加入中美国际课程班的大家庭。
相比公办学校,办学机制更为灵活的民办学校面对留学潮推出的国际教育项目更多。例如,北京汇佳国际学校从2000年起开设美国IB课程,今年已经送走了第12届毕业生。凭借优异的办学成绩,汇佳已经成为北京本地生源和国际生源竞相选择的学校。而新英才学校、康福学校、剑桥中学、君谊中学、21世纪国际学校等本市一批民办学校将毕业生输送方向瞄准世界知名大学,也都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北京中学
三年后亮相朝阳
朝阳区教育有关负责人表示,国际化是北京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然而如何结合区域特点建设国际化教育项目?这是摆在每个区县教育发展部门面前最实际的问题。据了解,2015年一所名为“北京中学”的全新中学将在朝阳区落成,这是朝阳区探索区域教育国际化的重点项目。朝阳区对这所全新的学校定位是“立足首都、面向世界的国际化、高品质、有特色的现代化学校,满足世界城市建设对教育国际化的需求。”业内人士指出,北京中学将是北京公办教育体系中,首个从创建阶段就把国际化需求融入建校理念的学校,未来学校的生源也将是国际化的。
记者发现,项目推动已经成为北京教育国际化最通行的方式。不同区县的国际化虽然定位有所区别,但切实可行可控的项目推进模式则是共同的。例如,东城区计划成立东城区青少年国际教育学院。西城区计划承办更多国际高水平教育论坛活动,加快推进西城学校与境外教育机构建立姊妹校。朝阳区则将国际化纳入十大区域重点项目中。计划成立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协会。3年内开展3-5个合作项目。到2015年,建设100所对外友好交流和合作学校,打造30个教育外事窗口学校。并加快推进孔子课堂、汉语推广基地、教育外事基地建设。
业内专家指出,未来北京将出现一批中外学生融合、中外教育方式融合、师生都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学校。而北京名校设立境外分校也不再是梦想。对求学学生而言,在北京接受国际教育也许很快就会成为比出国留学更明智的选择。
晨报记者 施剑松 王刚
实习生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