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上瞌睡、考前紧张、吃饭“挑食”
摘要
(大河报记者 余淼)每个周一,都在念叨“不想回学校,不想见老师”。在最严厉的老师的课上,竟能鸡叨米一样打盹。早餐拒吃“油腻”食物,就怕在第一节课上请假出丑。担心摸底测验考不好,先给同桌送份小礼物……开学仅一周,孩子们便产生各种令家长忧心的“厌学”情绪。别急,我们请来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蔡劲林,就此“对症下药”。
在最严厉的老师的课上“打盹”
现象:“最怕数学老师,我居然能在他课上睡觉,神,救救我吧!”一上数学课,小学四年级学生王卿哈欠连连,头点得像啄米的小公鸡。提到数学课,他就觉得“没劲”。
蔡劲林分析:与其说王卿厌学,不如说他对数学课兴趣不高,课堂上精神不易集中,反而使困顿的情绪得以强化。家长面对此类情况,还是应以防为主。面对那些适应能力较弱的孩子,父母应协助他,调整一下作息时间。记得不要责骂孩子,那样做,只会强化他“课堂打瞌睡”的习惯,因为责骂或者殴打,都属于强化行为。忽略(不是忽视)淡化嗜睡带来的不良后果,试着跟孩子一起商量怎么解决问题,启发孩子去应对不太好的状态,此时,家长起的是指导作用。
方法:您可以说“晚上早点睡,早上就会精神很多呢”。或是给他出个主意“上数学课前,你可以做一些活动”。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时,肾上腺素就会分泌一些物质,使人的情绪保持亢奋。当然,您还可以用一些行为,帮助孩子赶走睡神,在他的手上,绑上一根橡皮筋,瞌睡的时候,让孩子绷自己一下。它起到的,是一个短暂的刺激作用。最重要的,家长要激发孩子对学科的兴趣,弄清楚,他是不喜欢这个任课老师,还是在学习上有障碍,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孩子的厌学症。
怕请假拒吃“带油腻的”
现象:“早餐不吃咸的,不吃油的,我害怕拉肚子!”初二男生刘畅“拒吃”胡辣汤、煎鸡蛋等“辛辣油腻”食物,早上若吃了这些东西,他很快就会拉肚子,还要请假上厕所,他因此特别讨厌第一节课,书包里还装着止泻药。
蔡劲林分析:怕第一堂课拉肚子,就拒吃辛辣油腻食物,是孩子焦虑性心理反应。人的行为表现,往往与心理障碍有关。人越担心什么,就越会发生什么。这其实是一种焦虑的应急反应,我们熟悉的东汉末年政治家曹操,患有“头风”,那就是由焦虑引发的。吃药,只是一种心理暗示,一种依赖,这证明,刘畅是个很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的孩子。
方法: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一种应急做法,对孩子进行鼓励,让孩子保持一种相对轻松的心态。比如,鼓励他参加体育锻炼,前面已经说了,人运动时,肾上腺素会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兴奋性增高。
此外,家长要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某天他吃了咸的辣的,却没有拉肚子,您可以说“知道吗,今天状态好,可能是我给你的饭里加了某种食品(山药、小米、南瓜等)”。这样做,会让孩子把对药物的依赖,转移到食物上。相对于药物,这些食物没有副作用,“疗效”也会好一些。需要提醒家长的是,这只是一种应急的做法,不建议常用,究其缘由,无外乎孩子会产生新的依赖。您应该多陪陪孩子,听听他紧张的源头,孩子“开学拒吃辛辣早餐”,肯定是由某件事情造成的,他们或是因此产生害怕的负面情绪,或是因此对自己产生高要求,使得自己的情绪,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究其根源,说不定还是出在父母身上。如果多种方法都不奏效,建议家长带孩子见见心理医生。
每个周一都是噩梦
现象:每到周日,妈妈都要督促8岁的小宝整理书包。“我不喜欢学校,我不想上学。”催促多了,小姑娘便会号啕大哭,周一早上,带着一双红肿的眼睛去上学。
蔡劲林分析:大人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周末的时间,与孩子亲热,难免会按照她的要求,帮助她去获得一些东西或达成一个心愿,在整个过程中,孩子处于一种很舒服的状态,再加上她年龄小,势必会成为全家人的焦点。周一至周五,孩子待在学校,老师不可能将她一人视为焦点,她会有种失落感。在人际关系相处上,她可能会遇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误解,也就是说,校园生活中的小波澜,会让她觉得“不如在家里舒服”,孩子的心理,也就从“愉悦舒服”变为“不舒服”,继而对上学产生“阻挡”心理。
方法:家长不要对孩子进行吵骂,那样只会激起她的反感和忧虑。您需要做的,是“温柔坚持”。当然,这并不是让您心一软,对孩子说“我帮你请假,咱不去上学了”。妥协,只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的哭闹行为奏效,反而会让她的哭闹周期延长。要知道,哭闹就是焦虑情绪的发泄。家长应该用其他可兑现的承诺(注意:钱除外),去跟孩子做一个交换,比如“爸爸妈妈会早点接你的、晚上回家可以吃一个大苹果、允许多看一会儿动画片”等,听您这么说,孩子便会为了取得这些东西,去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厌学”的情绪,就逐渐淡化了。
考试前,先搞定同桌
现象:李雪是市区某中学一年级的学生,考试前,李雪不是忙着复习,而是忙着跟同桌拉关系,用零花钱给同桌买个小文具,或是请他吃午餐,拜托他在考试中“照顾”自己。见同桌收了礼物,她才如释重负。
蔡劲林分析:李雪的行为,有考试恐惧症的倾向,因为她害怕考试。送礼求平安,其实是李雪在模仿长辈的行为,她想以此获得一种利益。孩子会这么做,肯定是家长在孩子面前谈论过送礼的事情,或者毫不避讳地描述过送礼后达到的效果。
方法:建议父母在孩子面前谈论诸如“送礼”等话题时,适当回避。综合来说,她是在用一种不良行为,替代自己心中的焦虑,礼物只是一种替代品。同桌接受便消除了她的焦虑。这恰恰证明,孩子对结果的重视程度,比过程要大得多。
面对学校生活,孩子只能适应,家长想纠正此种行为,首先就要鼓励孩子去看重过程中的努力。方法有三:1.告诉孩子,这种行为可以理解,“送礼物,证明你和同学关系不错”。随后,别忘了告诫她“这么做,也未必能达到你的目的”。2.您可以启发孩子“你们既然是朋友,在日常的学习中,你遇到了不会的问题,也可以随时请教同桌。解决一个课业上的难题,比考试时抄人家的答案,更有意义”。3.您还要给孩子提个醒:“你即便是考试时抄到了同桌的答案,也未必能考好,有可能他的答案是错的,你自己写的才是对的。”综合来说,家长要鼓励孩子的自信心,要相信,孩子只要自信,就不会再恐惧新学期的摸底考试,没准还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