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刊登了一篇报道,题目是“300企业进清华招聘,北京户口吸引力下降”。文章说的是清华大学举行本年度最大规模的校园招聘会,共有约300家用人单位进场,提供的工作岗位超过6000个。招聘现场不少毕业生不再“苛求”北京户口,而是更多地关注工作待遇和发展前景。文中写道:“在招聘现场,记者发现今年许多毕业生不再‘开口就问户口’,而是更多关注起了工作待遇和发展前景。一家民办教育机构给教师岗位开出了1万元的月薪,吸引了不少求职者。而一些承诺给优秀毕业生解决户口的企业反而出现了‘冷清’场面。现场多位求职毕业生告诉记者,现在北京户口越来越少,与其拼运气‘苛求’,还不如找 一份待遇好,发展前景好的企业。”
这是一个大好势头,它反映了大学毕业生心态更趋于成熟,开始偏重于脚踏实地寻求个人发展,能够权衡利弊,注重实际,理性地择职就业。其实,大学生择职就业无非要考虑两大因素,一是物质因素,主要是经济收入、物质待遇、各种福利、工作环境,离家远近等;二是发展因素,包括个人兴趣、专长发挥、价值 实现、工作前景、单位前景、晋升机会、发展机会、社会地位等。多年来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地域的选择都十分看重,北京、上海、广州成为多数大学生的首选。其次是沿海城市、省会城市、直辖市,这些城市发展机会多、空间大、经济条件好,深受他们青睐。恰恰就是这些城市由于户口的限制或保护,很多学生只好望而却步。
户口制度始于隋朝,当时主要是为了保证赋税和征兵制度的落实,这种制度被传承下来,经过历朝历代的修改变化形成了现在的户口。户口是个法律概念,是住户和人口的总称。我国现行户口登记制度采用家庭户口和集体户口两种形式,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两大类别,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种类划分。为了分辨居民户口所在地域的不同,户口又称为户籍。户籍是由政府部门设计掌控的按一定地域登记居民住户的册籍,它由官方的登记档案和居民住户的“户口本”组成。户口与户籍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把户口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两种类别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当时在保障国民经济较快发展,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维护公民基本权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是,这种户口制度也造成了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权利和义务上的不平等,它过度地保护了城市居民的权利,城市人口可以享受比农村人口优越得多的条件,如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福利等方面都与户口密切挂钩,通过户籍加以限制或保护,某些大城市甚至把文化遗产也作为当地某些人群的特殊享受。这种状况虽然在不断地加以调整和改善,但是短期内还难以消除。正是户口的这种捆绑利益导致人们向往城市户口,追求城市户口,渴望得到理想的城市户口。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科技进步迅猛发展,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国内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口流动迁移的数量越 来越大,户口原有的一些限制或保护作用越来越不适应,人们呼吁取消户籍限制,要求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还 相对较低,取消户籍限制还有很多复杂的实际问题难以解决,户籍管理制度的一些附加作用在有些地方,特别是“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还会适度延续,由户籍限制或保护所产生的一些公民权利不公现象还会存在。人们在对户籍限制或保护带来的某些不公呼吁解决的同时,另一种选择就是淡化,以上招聘会出现的大学毕业生求职“不再‘苛求’北京户口”的现象就是这种心理的反应,学子们不再苛求“户口”,相反,却把择业重心放在追求实际和自我发展上,淡化户籍观念,寻求自我发 展,这不能不说是理性的思考,是成熟的表现。大学毕业生择职就业把自我发展放在首位,客观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认识社会,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不被户籍限制制约,大胆走自己的路,坚定信念,讲究实际,善于学习,脚踏实地,这样去发展就一定会达到理想的彼岸。
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目的和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服务社会发展。相信随着社会发展,改革的深入,户口在某些地域所附加的各种限制或 保护将逐步被弱化乃至消除,户口的作用将局限于表明人的居住地和流动情况,户籍管理将逐步被身份管理所代替。当然,作为一个即将走进职场的毕业生来说,等 待户籍制度的彻底改革还为时过早,也不现实。但是可以从自身改变户籍观念,将物质因素看得淡一些,因为看得重了必然深陷其中拔不出来。应该着重考虑发展因素,人生才刚刚揭开序幕,好戏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