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文大讲堂来了一位帅哥。他是风靡全国的《新概念英语》主编,是英美文学专家,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聘院长,他叫何其莘。
在浙江外国语学院文三校区小礼堂,何其莘作了题为“中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历史回顾和展望”讲座。很多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的大学生,那天才知道,中国人正儿八经在学堂里学英语,已经有150年历史。
历史回顾
我国第一所外语学校,是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
在清末,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清廷外交活动的日益频繁,外语开始作为一个学科正式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
我国第一所正规的外语学校是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创办的第一年,只设立了英文馆,从八旗子弟中招收了10名学生,校舍就设在总理衙门内,隶属总理衙门管辖。
第二年,京师同文馆又设立了法文馆和俄文馆。之所以先开设这3个语种,也是因为当时清廷外交的需要。
在19世纪60年代,要动员中国青年去学习外语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因为几千年孔孟儒家的熏陶,上至朝廷官员,下至平民百姓,都认为只有汉语才是“华夏正音”,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则“非王之道”。
到19世纪90年代,清廷有官员提出,“同文馆的学生文字虽精,语言不熟,每有临时传述而洋人茫然不解者,令其与洋人对面交谈,诚有不解之时。”说白了,就是笔译可以,口语不行。于是就开始派学生随大臣出访,去当时清廷驻英、法、德、俄4国使馆见习。
所以,我们今天在中国教外语时碰到的问题,我们的前人在100多年前就遇到了。
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也就是北京大学的前身。1901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为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此后不久,译学馆又脱离京师大学堂,改由学部大臣直接管辖。一直到了1903年,我国的高校和中学才普遍开设了外语课。
改革开放政策,大大地推动了我国外语教育,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需要,使外语几乎成为最受欢迎的学科,在全国范围形成了长达30余年的“外语热”,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从未见过的现象。
盲目扩招,大学英语教学近10年明显下滑
有两个例子足以说明英语专业近10年来的发展速度:一个是学位点的增长,一个是招生人数的增长。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具有英语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是200多所;在2004年变成了598所;到2011年有959所。现在全国上千所本科院校中,大概除了部分音乐学院、体育学院、艺术院校等尚未设立英语专业,其他学校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在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
在招生人数上,现在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重点院校、外语教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相对雄厚的院校,基本保持了10年前的招生规模。但是,地方院校、新建院校和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则在大规模扩招。
比如说,复旦大学现在还是坚持每年只招一个班的英语本科生,清华大学每年两个班,北京外国语大学4个班96个学生,但中部地区一个市属的第二师范学院竟然每年招收1500名英语专业本科生。
无限制地设置学位点和盲目扩招的后果之一,就是英语从20世纪末一个社会公认的热门紧俏专业,到2011年被列为“毕业生最难找工作”的十大专业之一。
我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评价,基本来自2006-2008年,在全国范围开展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6个方面:
第一、有些院校的英语专业,长期以来闭门办学,有很大的盲目性。
第二、有相当数量院校的英语专业负责人对英语(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内涵不清楚,他们制订的学科发展规划,没有很好地遵循外语学科的基本规律。
第三、有些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有一定距离,他们过多关注所谓“复合”专业的知识(特别是国际经贸、国际金融等带有“国际”字头的课程),而忽视了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人文学科课程。
第四、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离教育部的规定还有相当差距。而且在评估专家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有问题,讲课当中的语病很多。
第五、部分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本功差,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低下。
第六、部分院校的教学管理混乱,质量意识比较差。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在一所“985工程”院校,专家组抽调了近三年21门课的试卷,结果发现其中9种试卷卷面上根本没有一丝一毫教师批改的痕迹,只是一个红笔写的印象分。
在近几年的英语专业评估过程中,我们看到的这些问题证明了一个现实,那就是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在近10年中有明显下滑的趋势。
外语教学,要让学生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时有话可讲
为了扭转这个局面,对于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我想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排除一切干扰,专心致志地搞英语专业的学科建设。
最近几年,社会上对高校英语专业颇有微词,提出了不少质疑,比如说,“英语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仅仅是一种工具”,“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花的时间太多”;“由于英语学习占去了太多的时间,学生的汉语水平下降了”……我们国家这样大,有这样那样的非议并不奇怪,但是,我们的英语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完全不必因为这些议论而放缓我们学科建设的步伐。
第二、21世纪,外语教育应该肩负起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的重任。
究竟什么样的成果,才能真正有效地向世界推介中华文化呢?我认为,简单地把中国文化的经典作品直接翻译成英文,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为了落实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作为各院校的英语专业,我们要对教学做出适当调整:在本科教学中注意克服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祖国,了解中华文化瑰宝,谈起祖国的文化就有话可讲。同时,还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中译外和英文写作训练,要使我们的学生,起码是部分学生,有能力用准确、地道的语言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
第三、制订外语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
第四、发挥外语专业评估的宏观调控作用,遏制专业点增长过快的局面。对不符合评估指标体系中规定的办学条件的院校,责令暂停招生,甚至撤消其学位点;坚决淘汰一批不合格的独立学院中的英语学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