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北京公布首部小学生性教材,由于大胆介绍性交概念引发议论。部分网友认为尺度过大,堪称“赤果果”,有家长质疑是黄色漫画。编纂人之一吕卫红老师则回应称,孩子世界很单纯,不能用成人观点看孩子世界。
“性教育,从娃娃抓起”,在国外早非新鲜事。国内的性教材没出来时,人们千呼万唤;公布了后,却有一些人认为教材“很黄很赤裸”。性教材到底好还是坏,依我看,编纂人吕卫红的说法十分可取:小孩的心思,你莫猜。毕竟是小学生教材,无妨听听孩子怎么说。
在孩童的生活辞典里,或许没那么多的遐想。身在象牙塔中,一些敏感字眼和图片对他们而言,并不足以稀释他们的稚嫩天真。尽管尼尔·波兹曼在著作《童年的消逝》里说,无孔不入的商业社会媒介环境,让孩子迈出了“心理上的童年”,可囿于生活经验的稀缺、智识的成长,他们终究保留着不少纯真浪漫,这,未必是几张图、几句话能击溃的。
恰到好处的性教育,对当下孩子的“性懵懂”是种纠偏。看看调查吧:在453名受调查的小学四、五年级学生中,仅 24人能正确选出隐私部位,占总数的5.39%;73名孩子完全不知性器官,占到16.37%。面对孩子遭遇性侵犯时的茫然,性教育确不宜迟。当我们忽略孩子需求,妄自对性教材评判时,何不换位思考,多给孩子话语权呢?
搁置孩子话语,对性教材进行指点,很可能是预设立场下的“越俎代庖”。性教材少儿不宜与否,还是交给孩子评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