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一芳

  前不久,出门旅游遇到纠纷,笔者试着拨打当地的旅游服务热线电话,连拨十多次也拨不通,不免引起一番感慨。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和单位,几乎都设立了热线电话:农技热线、法律热线、投诉热线、举报热线、求职热线等等,热线电话多得令人眼花缭乱。

  这些服务性热线电话的设立,不仅有效地改进了工作方法,提高了服务水平,而且确实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很大方便,因此,这些热线电话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连心桥”、“感情线”。但是在这些热线电话当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一些热线电话开通的时候风风火火,开通之后却漫不经心,群众遇到急事,要么拨不通,要么无人接听;有的即使拨通了,却推来推去,“踢皮球”。这些都让热线电话的作用大打折扣,还凉了老百姓的心。

  “热线”不“热”,甚至变“冷”,据分析,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个别单位图虚名、搞形式,热衷于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时间一长,“热线”自然成了摆设。二是少数热线电话值班人员责任心不强、自制力不够,经常在上班时间擅离岗位,“热线”变成了“空线”。三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难度的加大,一些单位逐渐产生厌烦情绪,不愿意坚持下去了,慢慢丧失了对“热线”的“热心”。

  让“热线”保持应有的“热度”。首先,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应带头切实转变作风。打造服务型党委、政府、部门和单位,必须把群众的所需所求记挂心头,把服务群众放在首位。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为民服务宗旨,以“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态度,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以上率下,“热线”才能真正成为展示作风和形象的平台与窗口。

  同时,还要完善考评、问责机制。不管是什么“热线”,并不仅仅是公布一个电话号码就万事大吉,还必须相应地建立起一套完整管用的办理和管理机制。比如,制定和落实一些便民电话办理制度、问责制度、民意测评制度等,公开便民电话配套问责的“明白账”。从而让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热线电话热度不减,热心为民,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