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省长谢伏瞻在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http://n.sinaimg.cn/transform/20150204/SrgF-cczmvun5767455.jpg)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去年是我省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河南调研指导,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河南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为我省未来发展绘就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牢记使命、同心同德,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聚焦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强支撑、控风险、惠民生,较好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迈出新步伐。
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3.4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万亿元,增长11.2%;固定资产投资3万亿元,增长1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万亿元,增长12.7%;进出口总值3994.4亿元,增长8.5%;财政总收入4094.8亿元、增长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38.5亿元、增长13.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042.6亿元、增长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9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16元,分别实际增长6.8%和9.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国位次普遍前移,发展的科学性持续增强,一批事关全局的大事要事取得重要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更加坚实、支撑更加有力、前景更加广阔。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加快建设。全球智能终端生产基地正在形成,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走在全国前列,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初具雏形,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增速居全国大型机场首位,实验区成为我省重要开放平台。
——科学发展载体作用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街)、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载体功能不断完善,吸引力、竞争力、带动力持续提升。
——各项改革全面深化。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成效初显。郑州、洛阳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节点城市,郑欧班列班次密度、货重货值均居中欧班列前列,郑州至卢森堡定期货运航线开通,我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不断加深。
——河南进入高铁、地铁、普铁、城铁“四铁”联运新时代。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郑开城际铁路通车运营,郑州地铁加快建设,现代
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巩固提升。
——“金融豫军”加快崛起。中原银行开业运营,中原证券在港上市、市场表现良好,中原农保获批筹建,中原航空港产业投资基金获批,地方金融发展呈现蓬勃生机。
——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克服严重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粮食总产达到1154.46亿斤,增产11.72亿斤。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一渠清水送京津成为现实,省内配套工程同步发挥效益。
——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正式启动。拉开了从根本上确保滩区群众生命安全、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帷幕。
——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又办成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全省人民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稳增长调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坚持以稳增长为调结构创造条件,以调结构为稳增长提供支撑,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扩大增长点。把扩大投资作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加速器”,实施“1658”投资促进计划,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争取中央投资370亿元加强重大项目建设,一批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民生项目建成投用。把工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主阵地,制定实施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活动,设立13亿元省级先进制造业专项资金支持工业转型升级,高成长性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弥补短板和扩大消费的主攻方向,制定实施建设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的若干意见,出台加快发展旅游、快递、流通、电子商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业等指导意见,新的消费热点和服务业增长点加快形成。
转化拖累点。针对冶金、建材、化工、煤炭等传统支柱产业中部分企业经营困难问题,实行扶持政策与结构调整挂钩,支持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加快脱困转型;强化污染排放控制,实行差别电价、等量或减量置换等措施,倒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扩充先进产能;设立过桥资金池,切断连环担保链,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最大限度降低了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下拉影响。
抓好关键点。充分发挥资金、土地、人力资源保障作用,优化金融生态,创新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实施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调动金融机构贷款积极性,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7万亿元,增长17.9%;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通过资本市场融资2376亿元,增加260亿元;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培训366.8万人;加快土地审批,保障了重点项目、重要区域和民生项目用地。着力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投资增长、消费扩大、民生改善。清理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小微企业税收政策,有效激发了企业活力。
抢占制高点。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作为培育竞争新优势的战略突破口,组建南航河南公司,开工建设友嘉精密机械产业园等项目,引进创维、中兴等手机生产企业,手机产量达到1.4亿部。积极培育“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工业主导产业集群达到10个,超50亿元的服务业集群达到7个。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9项,新增13家国家级研发中心和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新组建20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姻”,中科院、北大、清华等院校在我省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开工建设,矩形盾构、电动客车、锂离子电池等一批核心技术产业化实现重大突破,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业态快速成长,为未来发展赢得了主动、提供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