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奶奶,明晃晃、开开后门洗衣裳/洗哩净,捶哩光/打发哥哥上学堂/读诗书,念文章/红旗插到咱门上/看那排场不排场。”4月13日下午,记者跟随“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发现”采访团来到洛阳,当听到这首儿歌从当地老人口中婉婉道出时,恍惚间仿佛回到童年。
耗时5年只为整理儿歌
每个人都曾有过在孩童时候在亲人膝下吟唱儿歌童谣的甜蜜记忆,儿歌,作为人生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以顺畅流利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人物场景描摹,是对儿童社会教育最初的文化启蒙。
记者了解到,仅在洛阳一地流传的儿歌,其统计分类就有24种之多,这些儿歌的内容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种类齐全,花样繁多,很多篇幅既洋溢着童稚之美,又蕴含着艺术内涵。数百年来,洛阳传统儿歌通过当地人民的口头创作,世世代代积累传承。然而,随着文化生态的变化,靠口头传授的珍贵儿歌也面临着遗弃甚至逐步消亡的危机。曾担任洛阳大学校长的赵金昭历时5年努力,搜集整理编写了《洛阳传统儿歌游戏》,打开人们尘封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