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麦克阿瑟将军说过,“指挥官最重要的任务是在他所收到的情报中,分清其中5%的重要情报和95%的不重要情报”。军事情报如此,工业情报亦然。中国每年申报的专利数量已位居全球前列。然而,很多中国企业在努力创新的同时,却常常找不准方向,不少专利成果最终只是“纸上文章”,无法落到实处。我们必须学会在浩瀚的专业资讯里,找到最有用的信息,摸准行业未来发展的命脉。在这点上,中国企业应该向冷战时期的工业间谍学习,从公开的资料里挖掘隐藏着的有效信息。
冷战时期,东西方阵营工业间谍的重要工作,是争夺销售市场、打击竞争对手、刺探公司秘密和各国的先进技术及工艺。苏联间谍密切关注西方的公开资料,很快就发现了美国专利说明书的奥妙之处,因为许多工业秘密就白纸黑字地印在公开的专利说明书上。苏联特工通过正规的商业手段,用低微的代价就在美国专利局里得到了当时最先进的工业信息。
有人曾说,聪明的情报官员通常不是在敌人参谋部的地下室,而是在公共图书馆获得重要情报材料。由于许多在苏联被认为是机密的事物,在美国、英国和法国却是公开发表的,因此苏联情报机关大量从欧美国家的专利文献馆搜集重要信息,西方国家的专利文献馆俨然成了一个公开的工业情报“图书馆”。
当然,公开情报的来源并不止专利文献馆一家,很多面向大众的公开出版物上也满是“宝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纽约时报》曾开辟周六版,专门刊登有关专利技术的信息。由于专利具有前瞻性,这些报道对许多行业的技术发展做出了准确的趋势性预测。这种公开的资料,获得了业内企业的密切关注。
除了有针对性的行业技术信息外,企业在制定并实施专利战略过程中,专利产品的环境信息同样重要。例如,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决定,自1997年起在美国全面禁止使用石棉,包括进口石棉制品,因为石棉沉着病等对人体健康有害。这表明,进行石棉方面的革新并就此向美国申请专利已无意义。而在另一个案例中,由于意识到汽车废气对全球气候的危害,我国一家大学研制出了非贵金属蜂窝状燃烧催化剂,价格低、性能好、使用寿命长,还就此申请了专利,国内外市场前景都很好。可见,提前了解市场环境,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避免弯路,还能助其打开市场。
按照一般规律,情报机关90%以上的情报都来自于公开渠道。西方情报专家也曾公开承认,即便是在冷战时代的“铁幕后国家”(西方阵营对东方阵营国家的称谓),也有一半左右的情报是从公开来源搜集的。中国企业正在进行技术创新,准备在国际贸易中一展身手。我们必须利用好手中的专利,掌握相关的公开信息,做出正确决策。恰如孙子而言,“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否则,只能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